理想的教师
——学<<新教育之梦>>有感
当今,教育界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理想旋风-<<新教育之梦>>.它的出世,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激情.作者朱永新先生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有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有对教育热爱的激情.我虽以近告老退役之龄,但它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
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弊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的教育;而不是空洞,高深的理论.不能不说它就象一盏明灯为教育指路导航.
在文中,作者对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条标准: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今天,我对照文中的"理想的教师"静静反思着自己几十年的教育之路:虽然我曾也不泛有过激情,有过理想,但是在面对教育挑战时却畏首畏尾;虽然我也喜欢和别人合作,但是不善于合作,缺少有效的方法.虽然我对孩子有爱心,耐心还可以,但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有时还是束手无策,缺少细心;我自认为很坚强,其实面对挫折很容易灰心伤感;自认为还较爱读书的我,教育理论仍然不足,并没有真正丰富自己的心;面对家长和社会,心中装着责任,但是不能勇挑重任,不懈地努力.
在文中,作者还写到:如何发扬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作者批评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在文中,作者还写到:"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是:教育家每天都有新的教学灵魂和内容,每天都是潜心教书;而教书匠每天只是职业的循环,重复的教育.
<<新教育之梦>>它给了我不少的启示,为我不多的教学生崖再一次找到了新目标.告戒我在今后的人生教育中不断寻求进步,探求最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