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促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一个课题,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展开教学,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引发所有参与者(包括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智慧的碰撞,让老师多层面、多维度探讨教学,打开了老师的教学思维,实现“理想课堂,有效教学”,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下面结合我区、镇、校进行的不同方式的“同课异构”,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一、“一人同课异构” 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一人同课异构”就是集体备课,一人上课。让所有参与的老师在经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二度设计的过程中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如:08第二届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络教研活动,顺德区代表陈光普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专家的指导点评,全区基地校一线数学教师的网络在线参与研讨,通过这个百花齐放、高手如云的网络平台,一线数学教师不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还吸纳了别人的观点,经常会欣赏到智者投石问路的巧妙提问、专家解疑答惑的精辟指点、智者深思熟虑的深刻剖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好多难题,常常会在这里有顿悟。从第一稿到第八稿,“要不要情景”、“要不要估算”、“怎样引导学生自觉的‘化曲为直’”到“各环节应该如何分配时间”等,长达近两个月的教研中,对于所有参与的老师都是一个成长历程,陈光普通过今次参赛促使他快速地成长,也促进参与活动的一线老师教师们专业化发展。
二、“多人同课异构” 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多人同课异构”就是由同一个年级组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值得探讨的课题,然后进行第一次的集体备课,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课件设计等,级组的老师对研讨课的教学进行初步设计,并由一位老师根据这个教学设计上课,集体评课,分析反思,进行二度的教学设计。再由另一个老师上课,集体评课,分析反思,进行三度的教学设计,让教师通过群体自我实践、同伴互助,促进了专业发展。我校本学期就是采用了“多人同课异构” 促进了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如:我们五年级组“多人同课异构”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次级组集体备课,基本按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并借助图形的直观找出相等分数: = =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图形的直观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 = = 。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每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性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位老师执教后,同级组的老师反思分析,虽然教学效果也不错,但我们发现,这两个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高度放飞,我们又进行集体的二度教学设计,把活动一把看图找出相等分数,改为“先让学生通过三层次的折纸动手操作,第一次折,要求学生把长方纸平均折4份(学生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再上下对折),然后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第二次折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这张纸上下对折,再上下对折,然后让学生观察这张纸,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把长方形纸平均分8份,涂色部分6份,涂色部分大小不变),而在要求学生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再上下对折,接着左右对折,然后展开观察这张纸,你发现了什么?(第三次把长方形纸平均分16份,涂色部分12份,涂色部分大小不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初步感悟分母扩大2倍,分子也再扩大2倍,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得到拓展。
然后由第二位老师上二度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高度的放飞。同级组老师在这次“多人同课异构”一同成长。
三、“校际间同课异构”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校际间同课异构”就是几所学校选定同一课题,然后由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演绎,来研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教师在不同的观念的碰撞和多元思维的融合过程中拓展思路,提升专业水平。例如本学期我镇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开展了“校际间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选取研讨的课题是五年级《看课外书时间——分、小数的互化》,由实验学校、坦田小学、世埠小学的各派出一位老师上课,由于老师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结构、风格,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各有不同,演绎出三节精彩的课堂教学。“校际间同课异构”为老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喜悦,
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探讨,促进老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同课异构”活动越来越多。实践中,我们感到“同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应该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种力量的感召,从而引领教师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