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爱读书的教师们
陶继新曾经这样说过:“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还为了终生的幸福。如果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不能给自己精神定位,不能给自己的灵魂定位。如果没有灵魂定位、精神定位,身体就会垮掉。”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在物欲帜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从事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的我们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在经济上不会富有,甚至相对贫困,那么,靠什么来支撑我们的生命呢?靠什么来体现我们人生的尊严呢?答曰:靠读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是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海口一中校长马向阳,学校工作那么繁忙,还抽时间读经典,读名著,并把自己的博客定名为“我的书斋生活”,这种精神何其难得。上海首批特级教师于漪,读书让她的教学富有特色,即使一个提问,她都设计得独具一格。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她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是我们许多老师无人能比的。青岛市嘉峪关学校的苏静,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把学生分成男女两个诗社,男的名叫“青云斋”,女的叫作“兰若轩”,课上课下,两个诗社经常饶有兴趣地进行读诗、背诗和作诗比赛。还有,我从“新思考网”上认识的王槐珂老师,她钟情于读书,读杜拉斯,读张爱玲,读苏青,读萧红,读张小娴,读安妮宝贝,她说:“有的书是大餐,有的书是甜点,有的书是饮品,是清香的茶,是醇厚的酒,缺之不得”。
对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自己不读书或不怎么读书已经不是罕见之事了。“教书不读书”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教师真是的生活写照。人人都知道,教师这个职业是社会上业余时间最多的职业。双休、黄金周、寒假、暑假等,在我们周围的同行中,除了自己所教的教科书和教参外,他们极少读书,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你说他们不读书,他们吃惊地反问你:“读书?有什么用?电视上什么都有。”
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所以,教师必须读书,使我们真正地拥有智慧人生。一旦拥有智慧,我们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身,最多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老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未必太大,却能够脱颖而出,创造许多不朽的教育神话。
我们老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生活着,重复的生活让我们变得成熟、走向成功,但也使我们产生一种惰性,甚至是职业的倦态。野兔循着脚印走,很难追。聪明的猎人在脚印下设下陷阱。兔子失败在太相信自己的走过的路。在一定程度上,我思故我在,思想造就人的伟大,人是一根苇草,非常脆弱,但会思想的苇草是很坚强的。很重要的方面,从书中来。书籍是时代的波涛中的思想之船,把宝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双一代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周国平写过《人生的空白》,把空白留给读书,用空白来读书。而知识、智慧、思想、精神也许来自那空白的深处。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读书能让我们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