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为师三省

作者:汉酒唐茶 来源:XSK 点击:252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句话中,曾子是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观照自己的:“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而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三省吾身”,我们应该这样解读:

  一、为教育事业谋而不忠乎?

  把职业当作事业并且乐于为之奋斗的人,才有可能是成功的人。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是一个前提。然而工作,仅凭热爱的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有持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什么是“忠”?朱熹释曰:“尽己之谓忠”。为别人谋虑需要尽心尽力。对待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要有尽心尽责的态度。陈凯在《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中说得很好:“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归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睛开始向“外”(喧嚣的社会)看得足够多,而向“内”(自我的内心)看得却很少了。有很多老师,常常因为外界物质生活的充斥而心浮气躁,抱怨工资收入低,抱怨社会地位不高,抱怨领导分工不均,抱怨学生不听话……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纯纯粹粹地做好本职工作。殊不知,抱怨、牢骚既不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也于问题解决毫无益处!有意见我们可以反映出来甚至提出有发展性的建议,如果是在做无用功,就不如自我反省:我们在向工作提出要求和不满的时候,自己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呢?

  二、与学生交而不信乎?

  “人无信不立”。古人把“诚”与“信”结合起来使用,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我们教师每日与学生直接打交道,可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着他们。所谓“身正为范”,己不正焉能正人?诚实守信,这是我们日常教育学生的,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中我们自己更应该首先做到。可是当前,却有一些教育现象并非尽如人意。

  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的“精彩”,对班级进行重新组合,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绩不好的学生只好委屈一下,背书包回家。有些教师还叮嘱学生,课堂上,会的问题举左手,不会的问题举右手,甚至谁回答什么问题,回答到什么程度,谁故意答错,谁再补充,教师都一一详加安排。

  有些教师,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在上级组织的统一考试中,暗示、鼓励学生采取非正常手段,甚至在座位编排上“动脑筋”,或在监场阅卷上“做手脚”。

  有些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让学生制造假数据、假荣誉证书,甚至假图片、假录像……

  …… ……

  其实,诚信和其他道德品质一样,需要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养成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取决于获取多少“诚信”的理论。而上述的种种不和谐之音符,岂不是让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何以立生?何以自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约束自己:答应学生的事情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则,诚信育人。

  三、外界知识不习乎?

  学高乃为师,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现在,更有人提出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片大海”的要求,这并非危言耸听。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课堂教学一种形式。同时,各个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师如果要维护其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增强对学科的理解、组织、解释能力和水平,,并能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就必须学习,必须终身学习。

  而很多教师是缺乏学习心态的。他们拒绝听到新的声音,对不同的意见,他们不是据理反驳,就是居高临下地斥责,发言类似“发泄”;他们拒绝思考新的理念,对待外来信息,他们少有自主选择与整合,往往或者被动接受,或者简单拒斥……对于集体组织的学习活动,也多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读书是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等名人经典中汲取教育精华,并注重在实践中积累运用。当我们读书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多的不足,危机感、使命感、感恩观念、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从而,自我提升的潜能才能得到不断激发。

  总之,构建和谐心灵,需从三省吾身开始。
 

更新:2009-09-04 05:45:3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