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作为教师的那种“幸福”

作者:大麦茶香 来源:XSK 点击:1179

前天刚回上海的时候,晚上刚打开QQ,突然蹦出来一个陌生人跟我聊天。他先是称呼我为“老师”,然后再问起我的近况,好像跟我很熟悉的样子。其实我刚开始并不知道他是谁,想想他既然称呼我为“老师”,总归是我教过的学生吧。但我教过的学生也不少了啊,在培训班教过学生,家教教过学生,义务支教教过学生,实习教过学生,我想可能是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教过的学生吧。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学生是我在大一的暑假,去义务支教的时候教过的一名的学生,当时给他们补过高一的化学课,但我也仅仅知道这一点,那个学生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上课是否认真,我实在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曾经的高一学生,现在竟然已经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了,而且即将升入大三。听到这些,我一方面感叹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之间自己教过的学生竟然都快大学毕业了,而自己却也还是个学生;另一方面,也感到非常的自豪与欣慰,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竟然在重点大学读书,虽然他考上了重点大学可能跟我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感到非常的“幸福”。

 

其实,作为教师,可能都会有这种幸福感,只是有的老师可能会经常感受到,有的只能偶尔感受到。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这种幸福感,而且必须要有这种幸福感才行。教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项周而复始的工作,大部分教师会在有了一定的教龄,熟悉了教学的一套东西之后,就会丧失发展的激情,丧失前进的动力,或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为了有效的客服这个高原期,我们必须要来点刺激,来点动力。当然,这个动力的来源很多,但我觉得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的成长,而他们的成长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是最好的动力。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学生的这种成长也反应了教师的教学效能。因为教师的教学效能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学生才能显现出来。这种效能可能又分为“短期效能”与“长期效能”,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短期效能”,即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分数,但我觉得这种“短期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假的,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不代表我们的学生就真正的成长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更能看重这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能”,而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要着眼于这种长期效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长远的眼光与规划。

 

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最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是自己发表了很多科研论文,申请了很多科研课题,拿了很多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又得到了很多奖等等。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种所谓的“幸福感”大多是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的,这种“幸福感”只会进一步刺激我们的某种欲望,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不一定会有益。教学的效果就应该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评估,而这势必要让我们教师放下架子与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对话。7月份的时候,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全国2009年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报告会上,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就仔细的阐述了他的“对话教学之研究”,强调师生的平等交流。我想,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更多的平等对话,肯定会给我们教师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师的“幸福感”,当然,这样的理解或许有些浅显与片面,更确切的说,或许有些天真与理想化,但没有关系,这是我的理解。

 

更新:2009-08-27 02:05:3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