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大气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先要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有同行问过:在一个群体中,如何既能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不断发展自己,出类拔萃?
我说并不难:能容忍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容忍聪明人,容忍正直正派的人。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同行的抱怨,当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时,常有芒刺在背之感。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无视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有可能传染学生。
该吃的苦不肯吃,该做的事不愿做,只希望靠年龄又是倚老卖老,倚仗共同利益圈子巩固自己的地位,做八面玲珑的“乡愿”……虽然这只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却因为契合了社会上“清者之悲”和“浊者之乐”的一些事实,造成了教师价值观的混乱。
心胸狭隘的人,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不能光看写文章”;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不行”;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有什么意思?”——他从来不肯说“很抱歉,我不懂”、“我不会,你能告诉我吗?”“不好意思这本书我没看过”……
为什么有些教师心胸狭隘?除了一部分性格原因,最主要的,是懦夫懒汉意识作祟。“文革”结束后,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知识分子只要有自己的追求,是能找到精神寄托的。比如他想致力于教学研究,不管环境有多困难,只要尽力而为,总不至于一无所获。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同样的工作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又的人则只靠一些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质。
不想吃苦,不肯变革,“混”成习惯,也就希望大家“静止”,永远处于同一水平上;看到同行的任何一点成绩,不是见贤思齐,就是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替他找寻不足,以安慰自己;对同行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则幸灾乐祸。自己不奋斗不努力,见到同行的成就,心里永不太平,总像有一群小虫子在啃自己的心;把别人的成就当作重压,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挣扎,他的那把小尺子,量遍一切人和事,就是量不出自己的心胸。这样的教师很难有所作为。
有这种妒忌心,对身心健康不利。心理学、社会学有关这方面的解说已经很多,不赘述了。这里只说说对学生的影响吧,教师心胸狭隘,最大的危害在于这种狭隘有可能传给学生。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应当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当几十名学生和一位处处斤斤计较,时时嫉贤妒能的教师相处三年,他不可能一点不受影响。卢刚事件后,教育界有过反思,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挖掘教育价值,重视学生人格养成,而是把他视为孤立的个案,很快就淡化了。我在学校工作这些年,经常看到学生中有卢刚式的狭隘和冷酷,虽然程度不可能达到报复杀人的地步,但诸如“下次考试一定要报一剑之仇”,“一定要出这口鸟气”之类的恶语,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一名学生,为什么对同学取得的成绩那样忌恨?为什么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为什么能像自己的教师下手?卢刚早年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我不太了解,但我估计,他的周围很可能有一群缺乏胸襟的人,他不懂得什么是“星空”,什么是“辽阔”,什么是“明天”。狭隘的人虽然不全像卢刚那样走极端,持枪杀人,可他的心里却一直有把刀子啊。
1986年的一次班会上,我为学生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窝里斗”。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是有根据的。但是同学们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悲凉。20多年过去,当年的学生还记得这篇文章,很震撼也很害怕,但很快就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走上社会,到处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肚鸡肠们”的脸色……然而,自己对别人则尽可能得做到一片坦荡。
为了我们的学生,让你的心胸开阔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