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乡村教育的坚守者
花开花落,岁月更迭,不经易间,许玉兰老师坚守乡村教育已经21年。许老师是福建省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泉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县优秀的班主任和先进德育工作者。她始终以火一样的热情,十倍的努力,百倍的干劲,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挥洒汗水,哺育幼苗。她以自己的行动出色地履行一个教师的职责,他以自己的工作实绩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得到了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一、扎根乡村,教海无涯乐作舟
1988年的夏天,刚满18岁的许玉兰老师从南安师范毕业,沉积已久的教育激情如盛夏的骄阳,她被分配到安溪县比较偏远的剑斗后井小学。三年后,由于生活和工作需要,她被调到安溪县蓬莱镇进来小学,这一呆就是16年。2007年,她进入同镇的邻近的中心小学任教研组长。看着昔日的同窗、同事一个个跳出农村,走向城市,许老师的心中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乡村生活清贫,教学资源匮乏,是什么支撑着许老师在乡下一呆就是21年?许老师莞尔一笑:“是对淳朴乡情的热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如今回忆曾经的摸爬滚打,那些艰难都已经是云淡风轻了,盘旋在记忆深处的是潜心工作、不懈追求的乐趣。
没有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为初出茅庐黄毛丫头导航,没有权威可靠的教学资料为教学实践搭桥,许老师并没有随波逐流放弃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她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参透课程理念,每次备课,她总是要自己细细研读课文,读透每个字、词、句、段,甚至是一个标点,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寻求教学的突破口,脑海中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再对照教参、多种教案集寻找差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然扎实,清晰生动”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多角度调动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赞赏。
许老师的语文课堂自成一统,在语文科研方面,她更是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视角独树一帜。她2003年秋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新时期作文全境研究”的子课题“自由表达,张扬学生个性”的科研活动,2006年2月结题,并获省级二等奖。2006年5月至现在,参加福建省“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踊跃承担各级公开课,课堂教学设计《“童年趣事”习作讲评课教学》和《〈白鹅〉教学设计》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语文》,所撰写的课题经验总结在福建省教科所交流推广。
许老师说,课堂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心无旁骛,与孩子共呼吸,同悲苦。孩子们对她的课堂是多么的期待,课堂里有笑声,有思维的拔节声,有心灵之花开放的声音……是啊,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追慕美好,这样美丽快乐的课堂,谁不喜欢呢?
二、关爱学生,点点滴滴总是情
泰戈尔有句名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它被许玉兰老师引为无痕教育的至理名言。许老师认为,老师是那欢快高歌流动的水,那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小石头们,在水的抚摸中,在水的浸润下,会出落得更光亮更美丽。
那是2007年秋季,刚调进中心小学任六年级班主任的许老师遇到了一个学生林槐,林槐的脾气特硬,坏习惯多,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许老师观察到林槐喜欢作文,喜欢篮球,决定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与体育锻炼上。平日里,许老师喜欢走到林槐的身边,问问他又看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课堂中,许老师总会把关切的眼光投向他,鼓励他举手发言,适时给予微笑;课堂外,许老师向他推荐值得看的好书,把自家里的藏书借给他读,并帮他改日记,改作文,把好文章投稿给杂志社;放学后,许老师与孩子们一样,欣赏林槐在篮球场上健美的身姿。许老师用似水柔情,保护林槐的自尊心,开阔他的胸襟。林槐慢慢地摒弃以往的坏习惯,一步步踏上许老师预期的轨道。许老师把她和林槐的故事写成了案例《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参加安溪县“我身边的教育故事”比赛,获一等奖,并被《上海教育》《福建教师》《青年教师》刊载。
许玉兰老师还有一本本充满爱意的小小的收藏本,许老师把它取名“洒落凡间的精灵”,收藏的是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美的词、句、段、篇,那些经孩子笔端流淌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文字,许老师都视若至宝,她郑重地让孩子抄在收藏本上,并署上孩子的名字。三年前,有个五年级的女孩子柯晓娜,一上作文她就发愣,一写起作文就烦躁不安。一次写了一篇不到100字的作文,其中有一句是:“秋风吹来,一片黄叶在空中飘啊飘啊,舍不得掉下来。”许老师发现了这个孩子的灵气,把句子抄在收藏本上,并写下了“柯晓娜”这个名字。从那以后,柯晓娜喜欢看书了,对作文的恐惧越来越小了,文章也越写越长了,时常有精彩的好词佳句出现。那个期末,柯晓娜说她喜欢作文,将来想当个作家。
像这样细小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许老师说,爱是教师工作的灵魂。只有爱的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教育行为步入无私的境界。从教21年来,许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注重赏识教育,把爱与美深植学生心中。对任教的学生坚持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帮助,使学生不但成绩进步、而且思想健康,所带班级班风正,学习气氛浓。五年来,指导马泽峰等学生参加县级以上作文现场赛或征文比赛获奖10次,指导陈瑗写的《就恋这一片绿》发表在《作文周刊》2009第17期。
三、钻研业务,红杏枝头果累累
许玉兰老师认为,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绝不会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书籍是她的最爱。漫漫长夜,徐徐晚风,当静谧停歇于窗外,在柔和的灯光下,她总会捧书阅读。书籍已溶入她的生命,书于她有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她读《道德经》《论语》,读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她读《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读林清玄、席幕容、泰戈尔等,也读苏霍姆林斯基、第斯多惠、陶行知、窦桂梅、李镇西等中外教育名家,在许老师看来,值得去读的书还有很多很多。
她珍惜每一个培训机会,2003年,参加了泉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接受了新课程新理念的全新洗礼;2008年,她参加了福建省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获得“优秀学员”的称号,并在福州市金山小学提供了研讨课《制作名言书签》,培训期间所撰写的《心动·感动·激动·敢动》《在学习中反思 在思索中成长》和《路漫漫 其修远》均被邹开煌教授推荐在“福建基础教育网”交流。
2006年9月,许玉兰老师在中国教育新思考网申请了一个教育博客《怡兰絮语》,现已发表博文130多篇,她博客上的文章篇篇精美,与同伴的交流研讨深入。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许老师业余担任电子版《成长博客周刊》的责任编辑,主编是著名的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它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推出的,每逢星期四准时出版,每期的字数都在15万左右。她负责其中的“一周课堂”“一周天下”“一周图片”三个栏目的编辑工作。信息量庞大的中外教育教学等稿件,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她的教育教学,也影响着她的教育写作态度。她一边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随笔、案例。近五年来,有十多篇文章在《北京教育》《广东教育》《福建论坛》《小学语文教学》等CN刊物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许老师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名师系列丛书”的《小学语文名师怎样观察课堂》一书的编辑工作。
有人说,守望绿色的麦田,期待的是秋收的丰实;守望参天大树,等候的是夏日的凉爽。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玉兰老师甘做一个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她期盼的是什么?她深情地说:“我喜欢纯净的乡土气息,喜欢乡村的那份诗意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