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书卷味的教师
寒假品读《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感受颇深,书中一语:教师要有师之“五味”,品位、人情味、生活味、书卷味和韵味。在五味之中,我尤其推崇教师书卷味,书卷味是一个厚重的字眼,虽然我不能给书卷味一个确切定义,但我知道书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灵。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书是教师工作的精神底色,一个好教师会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来安放书。
教师要成为一个有书卷味的人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还是读书。读书是使人“书卷味”的过程。教师读书应不拘泥于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应自觉博览群书,无论科普读物还是人文图书都应纳入视野,读教育名著、唐诗宋词、世界名著、学术精品等。教师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高层次的经典之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无不具有独特的气质精神,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吸取经典之作中的文化营养,在丰富的知识殿堂里滋养情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从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读书成为支撑起人格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教育的很多智慧,说起来大多可以在古老的经典中找到,历久弥新。书是人类的文化积淀,广阔的阅读可以给教师创造一个广阔的精神空间。读书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时代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努力保持着因阅读而不断被激起的那份冲动、想象、思考和希望,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经常涌动着无穷的活力。教师不仅从读书中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更从蕴涵的时代精神价值、文化智慧精华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使读书的积累形成控制人举止行为的内部文化品质。有书卷味的教师总是对客观知识怀有孜孜以求的态度,保持对学术的景仰,对真理的崇尚。读书要有成效,必须应用。书中的知识有真伪之别,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伪知识,只有在实践中用了,才能得到检验。教师的有效阅读必须依靠写作,写作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是对思维的检测,是进一步发现和欣赏自己的内心,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领略。
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一个有书卷味的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迪智慧。是让学生感悟人类智慧的高妙,体会伟大心灵的美好。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有书卷味的教师,追求高超的教育技巧,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懂得引导学生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激起智慧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体会山穷水尽后的豁然开朗,使教学异彩纷呈。这样的教师会通过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文化的气息。课堂因此变成了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变成了挑战智力,提升心智,涵养气质,完善人格的圣地。
一个有书卷味的教师,使教育达到了激发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的目的。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满口讽刺挖苦,而是举止文雅,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一个有书卷味的女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充满了高雅的气质;一个有书卷味的男教师,可以不潇洒,但一定具有儒雅的风采。这种书卷味或许就是吴非的愤世与傲骨,于漪的执着与奋斗,魏书生的哲学与超脱。
一个有书卷味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修养,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表现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着良好、温和而优雅性格的人,礼貌而懂得关照别人。这样的教师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有信念和理想,可以不依赖现实而生存。灯红酒绿的地方与之无缘,生活看似简单,却真正远离喧嚣,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着宁静而精神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教师一定有自主意识,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去行动,会因此获得一种挺立的人格,保持着内心的澄静与清明。
做一个有书卷味的教师,会获得职业与人生双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