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的 震 撼
7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在古都洛阳举办的“河南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颁奖典礼暨破译专业成长的密码观摩研讨会”,会上十位最具成长力的教师讲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肖川、高万祥、武凤霞、刘铁芳四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其中濮阳市子路小学副校长武凤霞老师的报告《让生命在行走中绽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肖川教授在提到专家引领时说,教师与专家接触机会很少,系统地阅读你所欣赏的专家的文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说以前只是盲目地崇拜名师专家的话,那么从那一刻开始武凤霞便成了我的精神导师。
聆听武风霞老师执教的课和她做的报告,对自己内心的震撼真的是无以言表,仿佛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又一次进行了圣洁的洗礼。武老师对生活充满的激情,她的那种风趣、幽默,以及那种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折服。武老师才思敏捷、妙语连珠,那闪动着灵气的语言,纵是用上再华丽的辞章,也难以描述那种行云流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文字带给人的那份内心的悸动。
做一个追梦人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 是因为没有能力,十年后我才发现并不是小鸟没有能力,而是沧海那边没有承诺,缺少了期待”。“给我一个舞台,哪怕只有方寸之地,我也要演绎我亮丽的色彩!”“现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这么多年积累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轻易被挫折击垮,强烈的责任意识,常怀感激之心,是我常怀的三种心态。”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武凤霞这样对说。
“上了3年师范,不当老师太遗憾了!”抱着这种朴实的想法,1986年,武凤霞一毕业就踏进了刚刚成立的濮阳市实验小学。
“在这个没有鸡只有鹤的地方,任何人也不要幻想能够鹤立鸡群,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长成骆驼!”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校长铿锵有力的话语震得武凤霞的心在颤动,也开始努力让自己成长为骆驼。
虽然胸怀大志,可是她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第一次邀请校长听课,她上的是《刻舟求剑》。当时她想写文章有详略,讲课是不是也应该有详略呢?自以为非常有创造性,没想到看到的却是校长失望的眼神:“你10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又用30分钟重复学习了一遍。这样重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上课不能只求新求异,要遵守教学原则,尊重教学规律。”
天生乐观的武老师,转眼就让这件事淡出了心海。不久,校长请来一位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上课。本来没有安排她讲课,但是她紧紧抓住让名师指导的机会,死缠烂打要求上课。她根据自己朗读的特长和课堂激情饱满的特点,用一个晚上倾尽全力备了一节《刘胡兰》。评课的时候前几位老师的课都评过了,唯独没有评她的课,最后溜进校长办公室,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这样糊涂的老师怎么还能在一线教学?建议回家休息。”在教师专业知识测试中,她由于把读书笔记借给了另一位老师,造成两人写出雷同的文章,反而在自己最拿手的写作上得了零分,成绩居于全校后三分之一,面临自动离岗另谋生路的窘境。开会时不敢早到或迟到,在校园里看到校长就躲着走,总之怕校长看见她问:“武凤霞,你怎么还没有走?”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终于和校长碰面了,当校长问她有没有地方可去时,她说没有,“校长,你再给我一年的时间。”她受尽了挫折,饱尝了失败的痛苦,但她从来都没放弃对讲课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一次次的失败让武老师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明白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也长不出美丽的翅膀。从此,她变得凝重了许多,她憋了一口气要努力改变自我。
付出自有回报。此后的几年里,武凤霞所带的班级3次代表学校参加濮阳市教育局组织的抽考,3次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一次竟然高出第二名8分!
教学成绩的优秀并没有泯灭武凤霞的课堂梦。刚刚站稳脚跟,她心中的那个“要上课,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的梦想又萌生出来了。为了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她常常几易其稿,不厌其烦。其中《捞铁牛》一课创下了最高纪录——用完了整整一个教案本!前前后后写了8遍!为了上好一节优质课,拿自己的女儿反复练习。
听人说写教学后记有利于专业成长,于是,失误后的反思,成功后的思考,听课中的心得,谈话时的感受,她都及时记录并促使自己反思。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或者说没有人知道她这样做,但她一直乐此不疲,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个不灭的梦想。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她如傲雪的寒梅,铁骨铮铮,最佩服她那种愈挫愈进的勇气,叹服她那种无与伦比的自信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她就是永不言弃的代言人!
2000年8月武老师第一次代表河南到呼和浩特参加大型观摩教学活动,执教《火烧云》。课安排在第二天上午。第一天在现场听课,她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为紧张和害怕,无论教师如何调动,同学们就是不肯举手发言,几位老师着急又无奈。
她十分担心和她一起上课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二天一早,就亲自去学校带学生到会场,远远就看到很多孩子在校门口站着。因为已经见过面,所以很多孩子老远就打招呼,很快乐的样子。一个高个子男孩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卷了很多菜的大饼,坚决要买一个送她尝尝,好不容易给拒绝了。路上,孩子们承诺要好好发言,展示最好的自己。
最先开始的照例是课前谈话。武老师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台下坐的老师们来自七个省市,很多老师是第一次到呼和浩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老师们说么?”刚才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下子都不说话了。巡视了一圈又一圈,大家都把眼睛低下来不和她对视。这时,她想到了那个要买大饼的孩子,于是走到他身边:“你是我的朋友,你一定有话要对大家说。”边说边把话筒递给了他,男孩子接过话筒就说:“老师们,我们这里的大饼很好吃,下课后我请你们吃大饼。”台下老师哄堂大笑,她凑着这股热闹马上接口说:“老师们会后大门口排队,等着吃大饼。”这一次台上台下的笑声融合在了一起。其他学生看到随便说老师就很喜欢,于是都来了精神,说了很多精彩的话,博得了老师们阵阵掌声。
课前交流的气氛就这样打开了。本以为教学就可以顺利进行了,没想到更严峻的考验在等着她。为了避免昨天上课时没人举手读书发言的尴尬,她请一竖排的学生一人一段读课文,但是,没想到第一个孩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还振振有词——“老师,我就是不喜欢读课文,我从来都不读”“老师我读不好”“老师不要让我读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看着她,台上台下一片寂静。她掩藏起心中的焦急,微笑着一遍遍鼓励着他——“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读过课文没关系,试一试,你会发现自己真得很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读不好没关系,还有老师的帮助呢!”……这样僵持了大约两分多种,这个男孩终于站了起来,短短一段话纠正了五次。即使这样,武老师依然热情洋溢表扬他——“看!谁说你不会读课文,读得多好啊!声音这么动听,就连台下的老师也在为你鼓掌呢!”听课的老师马上送上了热烈的掌声。没想到,这次朗读,老师们热情的掌声成了这个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在接下来两节课的学习中,他发言十分积极,一改上课之初的那种胆怯的状态,他的情绪也影响到了其他人,整节课学习氛围十分融洽,学习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的想象、表达得到了老师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火烧云》就这样印到了很多老师心中。
这节课也被她称作是最具挑战性的一节课。
就这样历经十年的磨砺,武凤霞拥有了登上各类公开课讲台的机会。从濮阳市的赛场到河南省的公开课舞台,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到首都北京。几年的时间里,她把各级各类观摩比赛的证书和奖杯揽入怀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读书,读人,读课
读书,读人,读课。对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武凤霞做了这样简练的总结。
武凤霞认为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如果教育理论建构的是知识体系的骨架,那么文学阅读生成的就是知识体系的血肉,骨架和血肉相依相偎,才能让我们拥有完整的生命。
武凤霞提倡进行有坡度的阅读。所谓的有坡度,就是要有阅读的难度,读自己不懂的文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书籍,能让你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其中的奥妙。最初阅读《教师之友》杂志时,每一篇好文章她都要反复阅读十几遍,每一遍阅读后都要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样下来,页面总是被写得满满的。后来,这家杂志社就用这些页面做了两期的封面。
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向上爬行的过程。她说:“我们在阅读中需要经历一个由一无所知到恍然大悟再到铭记于心,最终将阅读内容变为自己的语言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流淌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头脑中就多了一份额外的营养,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思维就会被牵引到更深广的空间。”
武凤霞除了读书,还喜欢读人。“读一本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我在抽出时间大量读书的同时,很注重读人。走近一个人,其实就是走进他思想的场域。我就用他的思想和观点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武凤霞说,“在与刘铁芳教授、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和闫学老师等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读出了他们思想别致的地方,获得了无尽的愉悦。”
除了读书和读人,武凤霞还坚持读课。《名师还原课》是“读课”的最佳方法。即拿到一篇名师也上过的一节课时,第一步不要去看名师的课,而要自己备课,第二步看名师的教学实录。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先捂着不看,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然后再看。第三步把教学实录还原成教案,进行上课。第四步是进行评课,改进不足的地方。第五步是再上课。用武老师的话说,你的脑子里记上四、五十篇名师的课堂实录,想不成为名师都不行。
武凤霞说:“年轻老师和名师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课堂调控和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而名师之所以发挥出色,是因为他们在运用教育智慧的基础上善于积累。年轻老师要想成长,就需要从名师的课例中体验他们的教育智慧。”“向名师学习应该关注细节,比如,他的导入,他在学生出错时是怎么引导的,他说话的语气,他怎么表扬和鼓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课堂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因为那是他们教育智慧的直接表现。如果把课堂比做一颗大树的话,细节就像大树的根须,为大树的成长输送着养分,使课堂教学更具智慧。”
对于自己的成长历程,武凤霞平淡地叙述着,其间的艰辛和喜悦,不时在她的眼神中显现。武凤霞说:“我今天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跨越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跨越,充其量只是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经历了一次沉默到喧闹的变迁之后,我将再一次重复那曾经的追赶。”
细细品读她的成长过程,一个不屈不挠、在语文课堂上执著跋涉的身影清晰地显现在我眼前。不轻易被挫折击垮的精神,为她拓开了一条虽然曲折但通向光明的道路;深深的责任意识,促使她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篇文章,充盈着前行的实力;对身边的人心存感激,形成了她的人格魅力,使她获得了更强劲的助推力。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缺乏的正是她那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跟她比起来,才觉得自己付出的实在太少,正像她说的,走近名师,才知道自己和名师有多远。我在干什么?扪心自问,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打发着属于自己的时光。也想过为自己定好位,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可是没有真正的付出行动,总觉的自己每天很被动的疲与应付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穿梭与家校之间,有时还累的大呼小叫,比比人家,看看自己,这是一个教师应该拥有的正常心态吗?得过且过,暮气沉沉,没有自信,不求创新,活着不累那才真叫怪!文化底蕴差,积淀少自愧不如人,但无理由萎缩不前,更无需这样自怨自哀,形影相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在人生中突现自己的价值。人生还能有几个三十年?武凤霞的经历再次告诉我:“在生活中要不言失败,不放弃一点哪怕是芝麻粒大的一点机会。没机会时发展内涵,有机会时努力向外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