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开“经验研讨会”
小校、薄弱校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缺乏自信,有严重的依赖思想。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类学校尤其要克服有困难就畏惧、有问题就抱怨的不良思潮。针对这种思潮,我校为教师开“经验研讨会”,发掘他们的经验、推广他们的做法。不仅让教师感到这些经验就发生在自己身边,鲜活而真实,而且还可以逐步引导教师面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以增长教学智慧。
对于我校教师而言,“经验研讨会”曾经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看似十分遥远的事情居然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上学期末,当教师们步入会场,看到特地定制的“刘燕老师班主任经验研讨会”的会标庄重地挂在主席台上时,惊讶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的经验研讨会是朴实、朴素的。说它“朴实”,是因为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学校里的寻常事。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民工子弟占了将近一半的学校来说,刘老师班上有七八个“调皮蛋”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这几个“调皮蛋”在短短一个学期里怎么就变了呢?原本上课秩序混乱的班怎么变得井然有序了呢?看来,寻常事里也有不寻常。说它“朴素”,是因为在“经验研讨会”上,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理论,都是听上去甚至有些“老土”但却是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大实话。
“调皮蛋”的转变不能急,刘燕老师在研讨会上将她的做法娓娓道来。一次,一个“调皮蛋”的作业没有交,他的理由是做了但忘了带,刘老师就决定与他一起回家拿。那孩子接着说爸爸不在家,刘老师就拿起电话联系孩子的爸爸……最后,这孩子不得不承认作业没有做。就这样,经历一件又一件小事情后,孩子们在刘老师面前再也调皮不起来了。刘老师把这种做法总结为“针尖对麦芒”。
为什么班级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参与研讨会的李老师发现,平时教师们都是在办公室听到下班铃声的,而此时刘老师多半会在教室里,这就是区别。这一发现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共鸣,大家在不经意间又发现了一条经验,那就是“在教室里下班”。
在研讨会上,刘老师说,自己也有苦恼,刚接班的时候还真有点不知所措,管理学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面对这一教师们都有同感的问题,大家在研讨会上你一言我一语地集思广益,最后一致认为要抓好班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要一个人去战斗”。
“针尖对麦芒”、“在教室里下班”、“不要一个人去战斗”……这些就是我们的经验研讨会上总结出的经验。这些也能叫做经验?老师们起初有这样的疑惑,但实践证明,这些就是宝贵的经验!
我校自己挖掘出来的经验还有许多,比如,我们的多媒体设备还没有装配到每个教室,蔡艳华老师就精心准备小黑板,我们把这叫做“小黑板行动”。由于生源结构问题,我校教师长期面临补差任务。我们未雨绸缪,从早抓起,推崇“身边带几个”的做法,把补差化整为零,将转化过程细化。“身边带几个”是打点滴,要慢慢来,是见缝插针,有心插柳,是有教无痕的教育经验。我校李元安老师首创的“心语倾诉”在班级管理中已经进行多年,其效果十分明显。为了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我们在全校推广这一做法,倾听学生的心声,改进教育教学……
为教师开“经验研讨会”,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经验,做法虽小,但是意义重大。越是小校、薄弱校越不能单纯靠舶来经验,要自力更生、自主生成智慧。我校为教师开“经验研讨会”,实际上就是坚持树立“态度胜于能力”、“一切皆有办法”的价值取向。我们坚持,薄弱校要有而且完全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