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我们离有效的科学探究课堂还有多远

作者:林静 来源:JXJY 点击:3413

 

 

今天,我有幸到县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县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展示及课题总结研讨会”,收获很大,感触也很深。现将收获与感触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此次研讨会共有近70人参加,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科学课的盛会。上午8点整,举行了简单的开幕式后,就连续听了四节科学展示课。这四节课分别来自课题实验学校,授课内容分别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中四年级的《摩擦力的秘密》,五年级的《大脑》、《折形状》、六年级的《各种各样的能量》。下午,首先分小组对上午的四节课进行评课,接着几所课题实验学校进行了阶段经验交流,部分科学课骨干教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经验交流,最后研训中心的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并对今后全县的科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研讨会的时间虽然短暂(只有一天),但老师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研讨互动的精神却深深的感染着我。研讨会一直开到6点多钟,虽然实验小学的师生早已经放学了,校园里也恢复了宁静,但老师们依然没有分心,研讨会上依然热闹非凡……
从听的四节展示课看,整体的教学水平比上届要高,我觉得这几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善于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才会学有所获,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中,教师运用电影片段中的紧急刹车画面巧妙的引出了要研究的内容——摩擦力;《大脑》一课中,运用师生合作做师说“举左手”、生做相反的动作“举右手”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是大脑指挥人准确地做出了相反的动作;《各种各样能量》一课中,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奥特曼》中奥特曼用能量杀死怪物的场面引出了能量。《折形状》一课中,教师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拍下来,制作成了幻灯片引出了要研究的内容,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形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

2、突出了科学探究课的特点。这四节课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六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实验材料、时间、空间等方面也做到了彻底开放,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成为了探究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

3、注重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来鼓励、肯定学生的探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如:“你们反应很敏捷,真让老师佩服”、“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不亚于一个小小博士啊”、“你们的记忆能力比我想像的要好的多”、“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等等,既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有对学生集体的评价。这些评价语言就像兴奋剂一样,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让课堂呈现出了“活而不乱”的景象。

4、设计各种精巧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没有矫揉做作,更没有作秀,有的是学生的真是收获。如在《大脑》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掂约1400克的苹果重量感受整个脑的重量,再通过大脑的重量占整个脑重量的80%计算出来大脑约重1120克,使学生对大脑的重量有了清楚的认识。让学生摁一摁豆腐感受大脑的软硬,有一团揉皱的纸团让学生感受大脑的沟回结构;更精妙的是精心设计了20秒记忆数字的游戏和用七巧板设计图案的活动,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脑的记忆和创造功能。

5、敢于对教材内容大胆的删减、重组,对实验材料增、换,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教师用演示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到了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设计风能、光能、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方案,把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

同时,这四节课中也暴露出了值得探讨和注意的问题:

1、教学环节还可以更优化,最突出的是《摩擦力的秘密》,在学生体验了固体间的摩擦后,再体验气体、液体的摩擦力,最后教师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概念是否比原设计更合理呢?在《大脑》中,是否可以把认识认识大脑皮层的沟回结构和日认识大脑的软硬调换一下顺序,让了解大脑的功能水到渠成呢?

2、在教师上课的激情还要更加高昂一点,评价语要更丰富一点。作为老师,我认为要上好课最重要的教师要充满激情,要具备主持人宣染气氛的能力,要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设想教师一进教室就不言苟笑,整节课就会像一潭死水,不会泛起任何涟漪。这样的课能有生气,能有活动力吗?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里愉快的学习知识,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吗?相反,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能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是一堂好课开始的基础。今天,彭老师的课就因为教师上课的激情不够,出现了开课就感觉有点冷场的局面。后来老师发现后,经过及时调整,才挽回了冷场的局面。

3、实验前的要求及实验中要注意的要素不明,导致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盘散沙”的现象。如:《摩擦力的秘密》中,学生对实验要求不够明确,所以实验有些混乱。《各种各样的能量》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太匆忙,学生对对比实验中变量和不变量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也没有注意好变量和不变量。

4、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合理预设,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生成性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更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知识性的错误。如学生学生说到洗衣服有摩擦力,教师接着问:“是谁和谁之间有摩擦力?”生答是手和衣服之间。因为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说这种情况,教师自己也没有弄清楚,所以不敢正确表态,推说让学生课后再去研究。其实手和衣服之间是有摩擦力的,否则手能拿住衣服吗?另外学生在说到用斜坡来减少摩擦力时,教师却说自己也不知道,又推到要学生课外研究。显然,斜坡的坡度能够减小摩擦力,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还以“课后去研究”来搪塞学生,很不应该啊!这些都说明教师本身对教材没有把握,当学生说到预设以外的内容时,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够。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有可能说的不对或不完整,期待着更多的专家能与我探讨交流。
我县是贫困县,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快5年,但科学课的前景不容乐观。全县学校中只有城区附近几所学校有专职科学教师,乡下学校都是老师兼职,而且科学教师经常在调换、不固定。在乡下科学课多被称为搭头课,老师一般是主带语文或数学,兼带科学和其他学科,有的甚至有4、5个科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门门课程都要改革,在人少的学校,把科学课能开齐就已经很不错了,教师哪有那么的精力来搞科学课改革,就更不用说有效的科学探究课了。但总体来说,近两年来,科学课的改革也在不断进步,但步伐远没有数学、语文那么快。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制约科学课改革的一个因素。通过我的观察,科学课教师中年轻的教师少,现有的教师都偏老龄化,都是快退休的老师兼带的。老老师在精力上、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等都赶不上年轻老师灵活。

不管困难有多少,我想,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每一位科学教师牢固树立改革的思想,把科学新课标的理念熟记心中,力争每上一节课,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课堂变得更有效,那一定会迎来我县科学教改的又一个春天。那我们离有效的科学探究课还会远吗?




 

更新:2009-05-09 04:19:3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