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师专业成长,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教育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一、优化教学设施,营建现代化成长环境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营建现代化的成长环境,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为此,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优化教学设施:首先,组建了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为部分教师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管理;其次,实现教学设备智能化,为每间教室配置交互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目前,我校已有三个级部(15间教室)和三个多功能教室引进了交互电子白板;另外,学校还筹建了现代化的图书超市、科学实验室和塑胶体育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注重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纵深发展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纵身发展。
(一)鼓励终身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学校制订了教师终身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发展目标。学校充分发挥图书超市的资源优势,不断购进各种教育理论专著,订阅各种学科杂志,完善电子阅览室,定期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读书交流会”活动,为教师的终身学习铺路搭桥。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进修高一级学历,并对高学历人才给予奖励和重用。引领教师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如今,我校已有98%以上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有5名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二)“走出去、请进来”,在交流中更新教育观念。
1、创造国际交流机会,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注重交流是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多年以来,先后与各地学校建立友好联谊关系。先后6次派遣多名骨干教师和许多学生考察学习,多次接待教育考察团的访问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教师互访执教、学生结对互助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经验。
2、实施专家引领策略,在交流中答疑解惑。
为了增加教师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机会,学校积极与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等主管部门取得联系,组织骨干教师考察学习。积极与国内名校建立联谊关系,定期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借鉴它们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其次,定期聘请教育专家来校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座谈交流等形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三,积极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要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定期召开“外出学习汇报会”,了解教育发展动向,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优质课、观摩课、论文评比等教学研讨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三)搭建教育科研平台,在研究中提升业务素养。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校始终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
(一)实施课题带动策略。
为了加大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教科室,专人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目前,我校已经承担3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和3项市级课题,并多次承担课题开题、结题工作,多次在全国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代表发言,多次荣获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称号。
为了使教师们正确认识到课题研究的价值,我校提出“小而实”的课题研究思路,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课题观。使每个教学案例、每次教后反思、每次研讨交流都成为课题研究的素材。使教师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使课题真正为教学服务。
由于课题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有多名教师成为省市级课题研究的骨干,30余名教师在全国课题成果研讨活动中获奖。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快捷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此,学校及时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依托 QQ 群、教育博客和网络备课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实现了备课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研组活动形式。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教研活动的效率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学校把课题研究与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教研活动的“研究味”。
首先,在各教研组推行“一课多试”的活动模式,同一年级的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讲课思路,然后由一名教师执教,听课、评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修改,再由教师进行执教。这种“一课多试”的教研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其次,学校领导明确分工充分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参与教研听评课,定期对各教研组活动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淄博师专的人才资源优势,聘请业务专家参与到每周的教研活动中,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研究质量。
三、推行青蓝工程,打造高素质的团队
打造一支思想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我校积极尝试以“青蓝工程”为平台,整体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注重名师培养,树立身边榜样。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名师的引领,培养名师是推行青蓝工程的前提。为此学校制定名师培养计划,培养学科业务骨干。目前,我校已先后培养出3名特级教师,5名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有80%的教师执教过市级以上公开课,50%的教师执教过省级以上公开课。
其次,实行“拜师结对”,实现互学共进。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每学年都开展“拜师结对”活动,签订师徒互助责任书。通过青年教师展示课、高级人才观摩课、日常教学研讨课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这种同伴互助的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形成研究型合作体,实现互学共进的效果。
四、强化人性管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上,我校坚持校长以教师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近几年来,学校管理方式实现了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由物性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实现了学校与社会、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
为了保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如,每天为教师提供一袋牛奶和一杯豆浆;每当教师生日,学校领导都亲自慰问教师的父母;为了方便教师上班鼓励教师考取驾驶证、开通班车;为了保障教师身体健康定期组织查体活动、保证教师每天的活动时间等。所有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领导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也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才激发起教师“乐业敬业”的工作热情,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