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林森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研讨会是顾会长批准开的。很遗憾,今天他要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讨会,不能来了。他给我打电话,说他特别想来向蔡林森校长、向永威学校学习,实在来不了,就写一封贺信吧。刚才韩会长宣读了顾会长的贺信。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讲那么平实、那么谦虚的语言,我们都非常受感动。这次研讨会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焦作市和沁阳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研讨会对我来说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认识蔡林森校长十来年了。他给我详细介绍过他艰苦的教学改革历程。我也给他写过文章,但是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蔡林森教育思想认识得这么深刻。今天借这个机会,汇报一点学习体会,讲三点:一是为什么召开这次研讨会?二是蔡林森教育管理思想是什么?三是我们要向蔡林森校长学什么?
一、中国教育学会为什么要举办这个研讨会?
这两年温总理多次讲教育家办学。为什么总理要讲教育家办学?为什么政治家不能办学,为什么企业家不能办学,一定要教育家来办学?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求远效的,政治家的政策是求近效的。所以办学只能交给教育家。有四种人能成为教育家:一是搞教育管理的人,比如教育部长、厅长、局长;二是搞教育研究的人;三是办教育的人,就是校长,校长最容易成为教育家。四是教师、班主任。我认为,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我们从事教育的人,都要立志成为教育家,用教育家的思想和情怀来办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和明星,从社会自然平衡的角度来看,在他们之后一定会出现一大批引领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学者。为什么现在没有出现呢?因为社会对教育家的要求更高,教育家的成长需要更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著的教育成就。所以教育家的成长和出现比企业家、明星更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充满人性光辉的教育家一定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实际上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校长、名教师,已经可以称为教育家。蔡林森就是大家公认的、知名度很高的一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先后举办过李吉林、吕型伟等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研讨会。这一次我们举办蔡林森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目的就是为这批教育家搭台,扶持宣传教育家,扩大他们的影响,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蔡林森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
蔡校长教育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全面,他在长期基层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帕夫雷什乡村中学,办得非常好,举世闻名。蔡林森也办了一所农村中学——洋思中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初中。现在他退而不休,又勇敢地应邀来到河南办永威学校,在中原大地上又积累了非常丰富、生动、成功的教育经验。江苏省教育厅评价蔡林森校长,说他创造了“朴素的教育奇迹”。蔡林森教育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大家熟知的两句话:一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是“教书育人责任制”。这两句话朴实无华,好听,好记,好用,没有任何理论的架子,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它却是了不起的创造。真理本来就是朴素的。千万不要小看这两句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有很多成果的话,最大的成果首先就是顾明远会长首创的“主体论”,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文章讲得很多,出的书也非常多,还需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我不知道蔡林森校长是否学过“主体论”。但是他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同这个理论不谋而合,为“主体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的操作模式。什么叫主体?主体就是自己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就要自主。什么叫自主?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约束。但现在的学生自主不了,我们的教师管的太厉害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但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个方法论。蔡林森校长恰当处理了现代教学论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降低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先学后教”,老师更难当了。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认真读过1月5号《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温总理长篇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前天我在北师大给小学校长班讲课,问谁读过这篇文章?只有三个人举手。总理这篇文章中有一大段话是论述教学改革的。总理特别强调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启发式”。突出讲了四个字:“学思知行”,学思要统一,知行要结合。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就是学了要思考,知道了要行动,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到训练和作业上,“当堂训练”就是学思知行的统一。这样就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学的中心是学。我们长期以来却把学堂变成教堂,老师只管会教,不管教会,只管自己作为一个表演者,显示自己的才华,不管学生学得好不好。这个关系要变过来。学是中心,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看来,“先学后教”真是太简单了,就是顺序做了一个改变,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它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但是这场教学革命真的很难。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变化,蔡林森革命了二十年,才革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接受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蔡校长是从他教自己的三个孩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的。蔡校长就是先让孩子先自学,不辅导。实在遇到难题解决不了,才点拨一下。就这样,三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都非常有出息。蔡校长从自己的切身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严重弊端,就是把学生当成客体而不是主体,没有把学生当作有自学能力、有自学欲望的人。老师以为自己很高明,给学生灌输,结果犯了很大的错误。这个一两千年的错误,蔡校长把它巅覆了。但现在全国仍有很多学校和老师还在顽固地坚守着“先教后学”的传统。要推广这个理论并不容易。蔡校长到永威学校,费了那么大的劲,甚至很粗暴地强迫大家,才把它改了过来。
一个教育家,必须能够提出自己的教育概念。孔夫子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就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概念。今天我们要成为教育家,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概念。蔡林森校长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概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时我还想,这八个字是不是有点不完整啊?就这样行吗?有的理论家还想帮他加上两句话。现在看来,这八个字已经足够了。这八个字比多少本教学论的书籍还要有用。
蔡校长是一个辩证法的专家,这八个字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辨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辨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蔡林森教育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有什么区别?就这么简单,先和后变了一下顺序,少讲多学。一开始有人写文章介绍蔡林森教育思想,每节课只讲4分钟,后来蔡校长说,这么讲就绝对化了,那是写文章的人为引起读者视觉的冲击,说只讲4分钟。实际上就是十来分钟,不超过二十分钟就差不多了。总之,要从实际出发,要少教多学。为什么要少教呢?郭思乐先生打过一个比喻,比如一个杯子,教是杯壁,如果杯壁太厚,装的水一定就少。所以教得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少。老子也说过,多则惑,少则得。教得越多学生越糊涂,教得越少,点拨一下,学生就清楚了。
还有严和爱的关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蔡校长很严格。他对学校严格管理,对教师严格要求,对学生严格训练,但严格里面充满了爱心,严是真正的爱。
虚和实的关系。蔡林森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务实。就是抓好“先学后教”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刚才的报告中讲到,初二学生上英语课,连初一年级的知识都没学会,教师还急急忙忙上新课,这样会是什么效果?所以他们停止上新课,先从初一开始四清,这就非常务实。
苦与乐的关系。当校长就要带头吃苦。我万万没有想到,蔡校长今天的报告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多少年很少听到关于吃苦的话了。快乐教育、愉快学习是对的,但这些讲多了。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只有你能吃苦,才能学好知识、学好做人。我们要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紧张的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战斗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愉快学习。蔡校长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看书,紧张地检测,更正,讨论,老师点评后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整个过程学生都紧张地思维,自学,就像在战场上打仗、在大河中游泳那样拼命学、拼命练。学生在课堂上吃苦了,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的负担就减轻了。那种在课堂上厌学、打瞌睡的学生,是享受不到这种乐趣的。
还有教育艺术问题。我记得有个外教,在某地监考。学生当着外教的面作弊。外教没有办法了,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不要作弊了。蔡校长对待作弊的做法是让大家通过讨论,来认识作弊是光荣还是耻辱,这里面就渗透了教育艺术。
关于“教书育人责任制”。改革开放后,农村靠责任制富了,企业靠责任制活了。教育管理搞责任制行不行呢?蔡校长在洋思中学、永威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管理搞责任制也行,而且行之有效。中国不缺少系统、完整的管理理论,缺少的是扎扎实实的、实实在在的落实措施。“教书育人责任制”就是一种很好的落实措施。把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落实到教师的每一节课,落实到师生的一言一行中。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花拳绣腿。这对每一个教师的师德和师能都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涌现出一批名师来。还要特别明确一点,“教书育人责任制”不是分数责任制,教育学生要以德育为先,第一是育人,育人是核心。
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绝对真理,没有唯一的模式。蔡校长这两句话不能概括所有的教学论和管理论,还可以有很多的提法和模式。但是这两句话应该是说到了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本质上了。今天的会议,我们听到的话都很直白,好懂,好记,好用。我曾经和蔡校长交流,素质教育理念提了这么多,没有人说出你的八个字。很多理论说起来很玄乎,但不知道怎么去实践。你这八个字,非常实用,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创新。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中怎样体现?抓好了这两条,也就体现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校和名校长。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群星灿烂、生机勃勃的局面。
我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山沟里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蔡林森的其他一些名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从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素质教育的本土化。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和珍惜这些创造和经验。
三、我们向蔡林森校长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蔡林森学习什么?只学这两句话,照搬这两句话,是远远不够的。这两句话只是蔡林森教育思想这棵大树上的两朵娇艳的花。这棵树上还有很多娇艳的花,学习蔡林森要从根本上去学。
一是学习他的人格。北京一个校长说,一个好校长,第一是好人,第二是能人。蔡校长是一个有极高人格魅力的人。他做事总是无私奉献,总是利他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他非常大气,以事业为重,以工作为重,以他人为重。他慷慨地把自己的工资和奖金拿出来,去帮助困难的老师和学生。他在管理上非常严格,评课时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的点出教师的问题,让教师饱尝了酸辛苦辣,甚至有人说他很霸道。但最后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钦佩他,心甘情愿地跟他走,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他非常有公信力,一个人只要有了公信力,才能有领导力。什么叫公?公就是人的脸,敢于正面于人,坦荡地面对大家,为善、为仁,这就是公。所以一个好校长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得有这样的公信力,然后才能有领导力、影响力。
二是学习他的理想、信心和事业心。永威学校的基础不是很好,蔡林森校长有勇气走到这样的学校来,就是有信心。信心比金钱更重要。北京有个校长,名片上写了一句话:“平生无大志,只愿办一所好学校。”其实这就是一种大志,真正的大志。蔡林森就是这样有大志的人。没有一个教育家是没有理想的,“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这两句名言应该是所有教育家的理想。蔡林森的理想很明确,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这里的用词是“教好”,你上了我的学,我就得把你教好,而且是教好每一个学生。刘延东同志讲过两句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就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还有一句话,“没有办不好的学校”,也就是说只有不会办学校的校长。这很了不起,这是平民出身的蔡校长的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已经办了一所洋思,现在又勇敢地来到永威,要再办一所好学校。
三是学习他改革创新的精神。蔡林森校长是一个改革家,他很勇敢,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二十年,艰难破除了很多困难,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讲了。
四是学习他务实的精神。蔡林森校长总是扎根在学校里听课,每听一节课都要评课,而且评得非常认真,这是最难得的。现在很多校长、副校长不上课也不听课。这很可怕!校长不上课、不听课,就当不了好校长。校长听课是必须的,只有听课才能真正了解课堂的情况,发现课堂中的问题。蔡林森还非常重视备课,组织老师集中备课,备好每一节课。蔡校长说,有一次带了一个年青教师到外面讲公开课,已经一起商量备好课了,半夜里他突然想起明天这节课最好不要这么上,还要再改一下。第二天一早起床,就给这个老师讲怎样改,结果那节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一个校长,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一所学校办好办不好主要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就是生命,教学质量上不去,你这个学校就办不下去,所以校长必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研究课堂,蔡校长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我到洋思中学听过一节课,蔡校长陪我听的,我觉得这节课上得有明显缺点。蔡校长也感觉有问题,下课后马上把教师找来问:“我们一起备课定的提这样两个问题,你为什么变了?”管教学管到如此深入、细致的地步,学校能办不好吗?
温总理在1月5日发表的文章里有两句话: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任太平董事长是身上流淌着道德血液的董事长,他也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董事长。他不仅办了一个非常好的企业,而且还办了一所好学校。他非常开明,不管学校具体事务,学校的事都交给校长去管。现在很多民办学校董事长和校长的矛盾就在于董事长请了校长还要自己管理,校长没有权利。
还有我们沁阳教育局的魏局长,很有魄力。他让蔡校长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全市的校长和教师学习蔡林森经验,在全市积极推广蔡林森的教育思想,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使沁阳教育整体提升了一个水平。
现在,蔡林森教育思想已经在永威、在沁阳开花结果了,希望能在全国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
谢谢大家!
2009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