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不”老师身上我们能学什么
浏览今天的报纸,被一则与教育有关的新闻吸引了,《武汉“三不”老师“征服”厦门同行》。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可以感受得到何老师给听众带来的震憾力。
当今许多高中老师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经常这样说“要想考清华北大,只能睡三个小时;要想考厦大,只能睡六个小时。”除了吃饭、上厕所,学生几乎都埋在作业堆里了。而何老师的不布置作业,学生却又考出好成绩,效果才是发言权,这也是何老师能坐在讲台前对师生侃侃而谈的资本。
“上课不写教案、不带教材、不布置作业”,这是表面上的三不,但其实是何老师已修炼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不带教材是因为教材都在心中了(甚至连在哪一面都能立马说出),不布置作业是因为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了。有着41年教龄的何老师长期教学高三毕业班,自然对高中的学科知识了然于胸了。而高三最直接的就是迎接高考,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个指挥棒在转,因此,这样的课必然是以练为主,也因此何老师能在一堂课中讲解了8道例题,而这是普通老师三节课的教学内容。
小学与高中跨越太大,但我们仍能从何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1、入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何老师讲座后面的黑板上写着“终生追求上一节好课”,朴实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用一生的时间备好一节课”的思想是一致的。既然入了教育这一行,就让自己喜欢上这一份工作,静下心来学习、思考一些问题,让自己在所教学科里能做到游刃有余。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备一桶水。学生减负了,老师就得增负。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有真才实学才会受学生欢迎。”何老师说,这才是教好学生的真正“秘诀”。
2、把减负提效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着眼点。当前,学生的负担问题又引起了各层的重视,上周教育管理部门又进行了对教师、学生与家长的调查问卷,虽能倾听到一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但要一下子改变当前学生负担重的现状是不大现实的。学生的负担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负担,作业量的多少;而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即使很少的作业仍是一项很大的负担,这才是最重要的,但这又很难衡量。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有多少空间能让老师慢慢行走,当前的教育功利太强,老师更多的时候是戴着镣铐跳舞。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舞得精彩一点。何老师就是一个例子,他提出的当堂完成作业与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以及余文森教授主持的“指导-自主学习”是异曲同工的,这值得我们借鉴。一直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这项理念,但总没办法做得彻底,中学的课堂是45分钟,小学的课堂一般是40分钟,而我们学校的课堂是3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引导学生探究、交流,经常没办法保证作业的当堂完成,而没有当堂完成,学生的自学就不敢放开让他们实施。这可能是自己的功夫还没到家,开始实验时已是毕业班了,许多时候不敢放开手脚进行深度,于是想着把这一届学生送走,下一学期就可以进行比较系统的实践了。到时给自己定一条规定,作业当堂完成,下课铃就是收作业时间,追求这样的效果。
学无止境,同样教学的探索也是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