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名师教学设计的深度
———听特级教师吴汝萍《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有感
4月18日,在仙桃职院学生会堂里,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苏的两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吴汝萍和许卫兵的精彩的讲学。他们讲授的四节课和两个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汝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且让我们品味一下吴老师《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浑然天成的教学程序设计。
1、 从学生熟悉的数小棒引入“千”的计数单位。
利用 “捆小棒数数”引入“千”这个计数单位,看似平淡,实则充分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精彩的问题设计“我们在家里数100根要很长时间,为什么数400根、500根这么快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生活中我们可以一百一百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从而很自然引出“千”的计数单位。操作与提问都有深度。
2、拨计数器认识数位“千位”,明确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满十进一。
用计数器帮学生拓展已有知识体系,并让新的知识很快地被学生旧有的经验同化,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的选择准确而恰当。选择教具与学具有深意。
3、用1000个小正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
直观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的思维从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轻松自然地明白了相邻计数单位满十进一的道理。学习材料的选择匠心独运。
4、用“千字文”练习二十二十地数到一千。
能够把数学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融合得这样完美,把“数学味”与“文化味”有机的结合,可见吴特的功底之浑厚,令我们为之倾倒折服。
5、用数轴认识千以内的数,并练习五十五十地数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直观阶段,数轴教学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到抽象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接合点,并渗透了“数与点对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6、突破难点数拐角数
突破教学难点很多人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特的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提出的是“大问题”,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大,如“几百零九的后面是几百一十”、“一百几十九的后面是多少”、“几百九十九的后面是多少”等等。学生不能只简单地想一个数的后面是什么,而是想一类数的后面是什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求同思维。
7、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在生活中应用。吴特用一组鲜活的数学素材反复让学生体验1000的大小。如用“一包打印纸500张”练习五百五百地数,用“一包棉签200根”练习二百二百地数,“猜自行车的价格”等很多素材恰当而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这七个环节的设计是那么的流畅自然,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整个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列不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千以内数,为后续的大数目的数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手段,教学材料和形式的选择和应用都恰到好处,让我们在为吴特的设计拍手叫好的同时也感受也到了大师教学技艺的精湛。吴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告诉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读懂教材,选择恰当而有实效的教学材料,才能做出融数学味与文化味于一体,集思想性与思考性于一身的有内涵有深度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