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磨课达人”――新教师如何更快成长
小余是我校的一名新教师,去年才从大学毕业经过层层考试招聘录用的。一个学期来,各方面进步明显,从刚走上讲台的驾驭不住课堂到现在已是上起研讨来来象模象样了。因此,想以他为个案,探索一下新教师的成长问题。
首先应从意识入手,想了解一下他对这份职业的认同,于是有了下面的访谈。
1、 走上教师岗位是你的理想吗?你喜欢这份职业吗?
事实是这个样子,我家也算是教师世家。虽然我爸妈不是老师,但是我爷爷奶奶,加上父辈,大大小小算一下,差不多有接近个20个亲戚曾今或现在从事过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对于我来说,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家里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可以说我对这份职业也算喜欢,而且每天不同的情况能给我动力,别人一句鼓励的话也能让我倍感兴奋,从而有继续努力的源泉。
2、以你所学专业(应用数学)来教小学低年级数学,你有什么感受?
怎么说呢,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尽力了才不会后悔。况且直白的说,虽然我们是专门的数学专业毕业,但是在厦门,基本上是选择初中教学或小学教学,即使是教初中,也是从初一开始带起,因此我既然来到了小学数学老师这个岗位,而且做为一个新人,本身缺乏经验,从小学低年级带起也是应该的,这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的很好机会!所以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我是感到收获很多。
2、 你觉得你大学里学的哪些东西对你现在的工作帮助最大?
大学我们前两年都是在学专业知识,基本上不要说小学,高中都大部分是用不上的知识,但是学习这些数学专业的知识,是对我们数学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的一个磨练和锻炼,虽然基本上运用不到,但是可以活跃我们这些师范生的思维。最有用的还是大三和大四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学科。通过这两个学科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在平时遇到的问题,包括我们大四的教育实习,也是为现在正式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习,是大学里学到的对我现在工作帮助最大的东西。
某日,偶然发现小余的QQ签名写着“请叫我磨课达人”,心里一笑,也许这句话就反应了他最近的工作状态。
磨课是许多学校在校本研训的措施之一,我们学校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要开一节校内研讨课,其余老师至少指导年青教师开设一节研讨课。这些课,要求依据研讨目的,先在备课里进行讨论、试教、反思、改进,然后正式上课,反复地研讨、修正,所以称为磨课。实践证明,这项活动为执教者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为听课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以课例为载体,是提高校本研训效果的一项有效策略。
小余在这一年里课堂上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刚走上讲台的乱班,到现在已能比较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了。这其中,平时对他的听课指导与提供机会给他磨课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我校,新毕业生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会配备一个指导教师,签定师徒协议,导师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每学期还要对师徒工作进行考核。一般选定的指导教师都是在班级管理、教学工作方面都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比如小余的第一个导师就是一位段长,在数学教学方面也非常有经验,她在小余能更快适应课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签定协议的导师,小余还受到了各个方面的特别关照,备课组长每周至少要听他一节随堂课、教研组长要把新教师作为听课的重点对象、学校行政拿起椅子听随堂课也经堂会想到他、巡课时会在他的窗前多停留一段时间,观察一下教室的景观。这些有通知与临时的听课活动,对小余来说肯定会有不少压力,但也使得他要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努力吃透教材。对于年青老师,压力可以产生更大的动力。而一个新教师,如果三年里还不能在课堂上出一点效果,等到锐气减轻、棱角磨平,再要发奋就有点局限了。
这次市里面有个新教师教学比赛,要求是毕业三年以内的,由于数学组里只有一个新教师,小余就是当然的代表了。这学期,小余参加了学校的二级导师工作小组,上面有了两个新的导师,一个是省学科带头人、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一个是市骨干教师,在平时,由两位导师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这次参赛,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小余的教学特点,确定了《确定位置》一课,用三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教材。几轮的试教,除了导师以外,学校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也都全程跟踪,听完课以后进行讨论,修改后再试教。到今天,三年级的六个班级全部上完了,今天的这节课市教科院的老师也到场听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说这可以看出背后集体的力量。因此,小余这个磨课达人当得有价值!
磨课的过程,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无异于一场蜕变。每个教师如果想要走得更快些更好些,这都会是不可逾越的一次跳跃。这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当初师范毕业,还是个稚气未脱却装老练的年青女孩,却在走上讲台两个多月就被推上了公开课的舞台。因校长看好也因学校数学教师整体偏老,脚步还未站稳就想学跑,可以想象当时的困难。但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接受任务时也未曾感到特别紧张,只是在经历了几次磨课后才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当时的几位前辈几乎是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经验都传递给我,方案确定再推翻,再确定再推翻,晚上经常研讨到深夜,而第二天马上就进行试教,那时的年青并不知道什么叫累。这是一场面向全市开放的研讨课,至今仍记得在一个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自己在刚走上讲台时有几分紧张,但看到了前辈鼓励的眼神,心里踏实下来,无数次的讨论已把能想到的可能都想到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机智了。活动结束,听到这样的话“才毕业两个多月,想不到!”这次活动,是自己脱胎换骨的一次磨练,使自己在最快的时间里触摸到了教育的许多本质问题,而前辈们的经验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一直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成长的起点,也正因为有了这次的活动,才有了后来的受邀到山东龙口的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进行现场上课。
由小余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年青的自己,也相信这样的活动会使这个热爱教育的年青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