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经及质量评价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BX 来源:摘自:《怀来教师教育网》 点击:10773

基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中小学教师就必须专业化,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深化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提高现有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校申报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研究》已被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审定批准立项为省教师教育学会2008年度课题(编号:jjs2008--432)。此课题立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达到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互促共赢,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县的是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正处于从“补偿性教育”向“专业发展”的转型时期,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训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存在,传统被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在教学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着。教师的知识、观念、急需更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际,研究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研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选题意义

1、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研究,探索更适合教师发展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评价机制,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继续教育是以提高在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与更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我们的教师能否胜任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继续教育作为前提保障。继续教育为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使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合适有效的教育。因此,探索适合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途径,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认为: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目标,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培训内容趋向综合化,并与问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学用结合的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形式,自学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多样的培训方式,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3教育形式是教育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教育途径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渠道。是实现教育活动的中介体,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探索适合实际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途径,是提高教育效果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4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为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质量评价客观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使教师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必然趋势。

在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从不同角度开始注意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以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意在教师“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经历了10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之后,在美国,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认为教学是使所有其他专业成为可能的重要专业,是形成今天教育和美国未来的专业。培养和支撑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发展对美国国家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我国现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广大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目前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差距也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经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的提出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教师教育工作规律,特别是结合怀来县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在教师培训策略、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进行探索,推进教师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质: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师教育工作开展的策略理论,有利于全体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全面改革。为教师教育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2、实践价值: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不相适应。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培训的内容应突破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同时应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质量评价研究,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目标,探索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2以教师教育工作的发展为目标,建立教师教育途经及质量评价体系。

3、不断探索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二)、研究内容:

1如何使教师有机会接受合适有效的教育,终身学习需要相应的教师教育机制与之相适应。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2如何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培训内容趋向综合化,并与问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我们将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学用结合的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形式、自学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多样的培训方式,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3、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发展,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研究。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研究工作基础:

我县承担国家级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研究课题,参加学校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参加过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教师,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

(二)、研究的外部条件:

利用进修学校在县域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管理、指导、培训三大职能,在基层中小学建立了实验校,抓好试验点能促进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三)、研究经费和设备:

课题研究经费:自筹。

学校建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各处室办公实现了与互联网连接。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参与人员

(一)、研究思路:

利用教师进修学校本身是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以开展全县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工作为平台,以推进广大中小学校本培训为契机,加强开展培训的组织过程的控制,通过训前培训内容的调研、训中的反馈调整、训后质量评估调研。不断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通过归纳总结整理研究得出规律。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分类进行校本培训工作调研,总结发现工作规律,推广先进。

(二)、研究方法:个案研究、调查报告、经验总结

(三)、参与人员:进修学校全体教师和实验校骨干教师。

六、本课题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分阶段实施,为期二年(2008年7月~2010年9月)

1、组织学习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前期资料准备及相关理论研究阶段,构建组织体系,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使教师们在理论上有初步的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课题意识,形成研究计划,确定落实实验校,培训研究人员,分级落实子课题。

2、实施操作阶段(2009年1月~2009年9月):按子课题分工,明确职责和实验要求,全面付诸实施,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经常总结,形成随时记录,个案分析和阶段报告。

3、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综合整理,总结经验,调整改进,反馈校正,逐步深化并调整行动方案,进行动态跟踪。

4、成果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依据课题研究实验,总结得失,推理归结,为最终课题的成果形成做好全面准备。

七、最终成果形式

1、课题成果报告

2、课堂教学成果展示

3、教师专业化发展经验汇编

4、教学案例分析

附: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赵培斌(怀来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成员;杨淑芳 于春森 吕石磊 郝刚

2课题组成员:梁志波陈桂保刘志国夏光华杨庆国张淑萍王裕晓康丽伟刘海涛张娜娜柴春丽

负责确定实验的方案、组织实施、查阅整理有关的资料、实施结果统计处理、影像资料制作、编辑等。实施的阶段报告、课题研究总结、完成研究论文等。

3、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

组长:赵培斌

成员:佟建华 王金明 韩晓慧 蒋风华

 

更新:2009-04-23 07:17:4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