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学数学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理念,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从而也使自己能在向他们的学习中有所进步。
愿望终于得偿。前不久,我们指导室3位数学老师有幸参加了由河南省教科所组织的“小学数学全国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邀请了全国著名优秀教师黄爱华、吴正宪以及吴正宪团队的优秀代表赵震、韩玉娟老师,共作了6节课和2场报告。听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让人如沐春风,如浴甘霖,让人不由自主地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大师们的课,无一不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无一不浸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大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高深的理论素养、敏锐的洞察能力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现将几点收获整理并与大家共享:
一﹑听专家讲座悟道
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而也我对数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要奉献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关键是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孩子们需要的数学”!那就要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要保护好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创造出适合学生口味的数学课堂,真正让学生在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好吃”,进而“想吃”、“乐吃”,让学生真正的去喜爱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黄爱华老师的话题分享《同理心——师生沟通的金钥匙》,发人深省。他说:“高效能的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专业知识只占15%,沟通技巧占85%”、“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基础,课上自己才能得心应手……”回顾我们的教育,教师累,学生累,或许就累在彼此缺少沟通上吧。沟通,需要将心比心、要同理心,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去思考他们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呢?让我们都拿起沟通的金钥匙,共同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享受优质的教育。
二﹑睹名师风采悟课
每一节课上,我都被特级教师所营造的大气、流畅、和谐、灵动
的课堂所感动。
欣赏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的整除》的整理复习课,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堂上,吴老师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出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到探究学习中;借助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小组一点一点整理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尽管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上的“有点涩”(听完课后吴老师说的),但正如吴老师所说“我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会自主的总结、学会反思是多么的重要,让教师们看了这节课感受到学生是有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理,将它们系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让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的习惯,培养孩子们总结的方法和能力。”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黄爱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比较数的大小》和《平均数》两节观摩课。其中《比较数的大小》给我印象最深刻,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但黄老师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本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与点拨。最让我们称道的是:黄老师能够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一个个问题情境变为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金钥匙。综观整节课,看似游戏但又不是纯粹的游戏,在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
赵震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课一开始就用“神奇的魔盒”游戏紧紧吸引住孩子的眼球,通过“输入”和“输出”数的变化,让孩子们发现内在的规律,即两个数的差不变,赵老师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用“概括、简洁”的语言表示出变与不变的规律。让听课人不由得为之喝彩:设计大胆,富有新意,以人为本。课后有的学生说:“以往觉得数学课过的特别慢,这节课却过得特别快”;还有的学生说:“我通过玩学会了知识,以前从来没有过”;还有的学生说:“赵老师懂我们的心,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一句“赵老师懂的我们的心”让我感触颇多,是呀,只有真正读懂学生,学生才喜欢上你的课。
韩玉娟老师设计的《等量代换》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中借助学生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投身到自主探索中,整个过程轻松自如。
三、我的收获与反思
本次活动6节观摩课,同样的舞台,展现了大师们别样的风采,但他们又都有共同之处:第一,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都让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的层次性与开放性,可以说是精雕细刻,别具匠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生活,蕴含着教者的价值选择,体现着教者的价值引领。第二,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而且不流于形式,让每位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位同学都有事情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第三,整个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课堂上大师们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我们常常只羡慕奥运冠军领奖时的绚丽,而不知背后的艰辛,名师们展现给我们的总是其教学技艺的博大精深和厚重的知识底蕴,可我想这更应是他们平时知识与经验积累后的厚积而薄发。外出学习固然能开阔视野,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却丰富不了自己,通过本次学习,或许不能从大师们的课中学到什么具体的本领。但至少让我看清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缺点和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一、以往备课时为创设情境绞尽脑汁,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吸引人的就是好的,淡化了创设情境要为数学学习服务的宗旨。我想今后我的数学课上,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第二、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廉价的赞扬随处可见。观摩课、赛讲课上甚至精细到学生如果这样说,我该用哪句表扬话。这样的表扬不是发自内心的,时间长了,学生也习以为常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弯下腰来与学生交谈,用真心评价学生,用诚心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使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才能使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呈现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