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怎样教好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了一篇文章《优秀生成功的八大秘诀》,文章在最后提到:“绝大多数优秀生还有一条无秘可言的“秘诀”,那就是:家长的影响。他们的父母诱导孩子从小热爱读书,并提出合理标准和严格要求,千方百计激励孩子刻苦学习。其教子之方用一句话概括是:向孩子灌输责任感,让孩子自己化责任感为行动。”谢贵荣老师在我的博客中留言:“家长的影响,这一条很复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不会读书的也比比皆是啊!!!”谢老师的留言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就确实存在一种在外人看起来是怪异的现象,有一些老师的孩子是不会读书的,他们性格孤独,精神萎靡,学习能力差。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望子成龙心切,违背了教育本身的规律。即使是现在的社会,教师的地位相对还是较低的,他们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更好的前程,他们会比常人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能脱颖而出,这样也就对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超出他们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要求,势必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
2、学习压力太大,扼杀了学习的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作为教师的子女是不幸的,他们总会有比同龄人更多的作业。一方面,家长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培训班;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家长也总会用酷似内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孩子的作业,当他稍有怀疑的情况下,估计孩子就会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还有另外补充的作业。过多的学业负担,结果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天性。
3、罗唆、攀比是将孩子推向差手的两大杀手。有朋友的母亲是教书的,他说最无法忍受的就是母亲的罗唆,所有的话在她的口中都是无限循环的。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对别人的孩子抱以宽容与关爱,而同样的错误,如果出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往往就会失去了耐心,要么无休止地罗唆教育,要么就是对他们咆哮,有时甚至会把在学校郁积的情绪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成为替罪羊。而如果成绩稍有退步,就会不断地拿自己班上的学生来对比,拿一切可以比较的学生来对比,然后用最恶毒的激将法来使得孩子对学习彻底感到绝望,最终引发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那么,作为教师的家长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功的例子当然要大大多于失败者。观察周围的同事,凡是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无一不是保持一个平常心,给自己的孩子正确定位,与孩子交朋友,不急功近利,不罗唆攀比,而是充分利用比别人的孩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自己要用良好地习惯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努力营造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以此来感染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经厌学了,我认为家长应主动承担责任,多关心多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相信所有人的智商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