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教学的有效性》听课整理
课 堂 教 学
第一主题 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三、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四、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时间)
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
课程学习时间
一门课程:课时+课外
全部课程:
全部学习时间
指向课程的学习
指向个人的学习
儿童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
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业)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儿童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
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
学习结果(学习效果)
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
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
学习体验(学习感受)
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
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
有效的教的表现
教促进学(教长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结果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
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解读
有效:发展
※ 量的积累
※ 质的飞跃
•发展的内涵: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 (和谐观)
知识、能力、态度的统一
和谐——片面
•发展的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纵向)
高层次——低层次
•发展的机制: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
生动与机械
•发展的时间: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
知识——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
•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
教学相长和教学相消
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一位小学教师在写给中国教师报文章中呼吁:
•学生方面
爱学习
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方面
观念更新了
角色丰富了
•课堂方面
活了
三、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一)无效与低效教学的表现与成因
• 三维目标的割裂
• 教学内容的泛化
• 教学活动的外化
• 教学层次的低下
•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三维目标的割裂
“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
教材受冷落
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 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 “自主”变成“自流
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没有引导性的自主
没有独立性的自主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没有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
※探究有形无实
没有问题、质疑、深度思考的探究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教学层次的低下
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
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
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
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
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克服无效与低效的对策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四、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闷课——活课
(无) 低效——有效
有效——优质
考察学生优质学习的几个参数
※ 情绪状态
※ 参与状态
※ 交往状态
※ 思维状态
※ 生成状态
教师优质教学的特征:
有思想(见解)
有智慧(灵气)
有激情(真情)
有个性(风格)
有文化(品位)
谢谢倾听和参与
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用新课程理念来教学,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基础”么?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情绪状态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情绪饱满
•良好的注意状态
•认真的学习投入
•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与状态
•全程参与
•全体参与
•全身心参与
•参与学、参与教
交往状态
•倾听
•发表
•互助
•欣赏
思维状态
•深度
•广度
•独立性
•创造性
生成状态
•知识、技能
•能力、智慧
•态度、品质
教师的自我追求: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敬爱的孔老师:说来不怕您笑话,我们每周都伸长脖子等着历史课的到来,有历史课那天像过节一样。因为历史课是一段可以畅叙的时光。您或许会奇怪:只您一人在课上说话,何以我们畅叙呢?道理很简单,您直言我们心中所想,您和我们之间没有代沟,足见您多么年轻!年轻是很美好的,因为年轻人有激情,您说过历史不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激情,历史不是纯粹的理性。所以我们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父辈,去体会他们年轻时的那段特殊的时光所召唤起的激情以及冲动。
原来以为可笑或不可理喻的行为举动这下也有了说服自己承认、尊重的理由。您机智的话语为我们打开了时间的大门,而您有时的幽默调侃又常常发人深省,我们切切感受到的是一颗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苦心。衷心地希望孔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洒脱!” (孔繁刚,特级教师,现任上海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