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余文森:《教学的有效性》听课整理

作者:道之道 来源:XSK 点击:5722


课 堂 教 学

第一主题 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三、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四、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时间)

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

课程学习时间

一门课程:课时+课外

全部课程:

全部学习时间

指向课程的学习

指向个人的学习

 

儿童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

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业)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儿童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

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

 

学习结果(学习效果)

 

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

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

学习体验(学习感受)

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

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

有效的教的表现

教促进学(教长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结果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

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解读

有效:发展
※ 量的积累
※ 质的飞跃

 

•发展的内涵: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 (和谐观)

知识、能力、态度的统一

和谐——片面

•发展的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纵向)

高层次——低层次

 

•发展的机制: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

生动与机械

•发展的时间: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

知识——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

•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

教学相长和教学相消

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一位小学教师在写给中国教师报文章中呼吁:

 

•学生方面

爱学习

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方面

观念更新了

角色丰富了

•课堂方面

活了

三、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一)无效与低效教学的表现与成因

• 三维目标的割裂

• 教学内容的泛化

• 教学活动的外化

• 教学层次的低下

•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三维目标的割裂

“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

教材受冷落

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 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 “自主”变成“自流

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没有引导性的自主

没有独立性的自主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没有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

※探究有形无实

没有问题、质疑、深度思考的探究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教学层次的低下

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

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

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

 

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

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克服无效与低效的对策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

四、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闷课——活课

(无) 低效——有效

有效——优质

 

 

考察学生优质学习的几个参数

※ 情绪状态

※ 参与状态

※ 交往状态

※ 思维状态

※ 生成状态

教师优质教学的特征:

有思想(见解)

有智慧(灵气)

有激情(真情)

有个性(风格)

有文化(品位)

 

 

谢谢倾听和参与

 

真正扎实搞课改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用新课程理念来教学,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了,有自己的见解了,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了,尝试探索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基础”么?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生5:“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情绪状态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情绪饱满

•良好的注意状态

•认真的学习投入

•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与状态

•全程参与

•全体参与

•全身心参与

•参与学、参与教

交往状态

•倾听

•发表

•互助

•欣赏

思维状态

•深度

•广度

•独立性

•创造性

生成状态

•知识、技能

•能力、智慧

•态度、品质

教师的自我追求: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敬爱的孔老师:说来不怕您笑话,我们每周都伸长脖子等着历史课的到来,有历史课那天像过节一样。因为历史课是一段可以畅叙的时光。您或许会奇怪:只您一人在课上说话,何以我们畅叙呢?道理很简单,您直言我们心中所想,您和我们之间没有代沟,足见您多么年轻!年轻是很美好的,因为年轻人有激情,您说过历史不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激情,历史不是纯粹的理性。所以我们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父辈,去体会他们年轻时的那段特殊的时光所召唤起的激情以及冲动。

 

原来以为可笑或不可理喻的行为举动这下也有了说服自己承认、尊重的理由。您机智的话语为我们打开了时间的大门,而您有时的幽默调侃又常常发人深省,我们切切感受到的是一颗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苦心。衷心地希望孔老师永远年轻,永远洒脱!” (孔繁刚,特级教师,现任上海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

 






 

更新:2009-03-22 06:40:1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