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差生",老师永远爱你没商量
对于差生如何去面对确实是很头痛的事情,通过几年的实践很摸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行动有一定的效果:
一、 宽容
这里所说的宽容,首先是指向外部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要尽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个个体个性的实现与发挥提供宽容的人际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制度保障。这种人际关系的理想范型是朋友关系。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是指在社会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导向上具有较强的民主、自由气氛,允许每个人自由地发表学术言论,心情舒畅地讨论多方面的问题。仅有这些还不够,处在一个逐步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必须建构起一整套保护和鼓励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社会法律保障机制,才能使创新获得刚性保障。进而言之,创新所需要的宽容不仅是指向外部环境,还指向创造者主体自身的内部环境。因为个体人的态度是否宽容,直接控制着"智力导入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具有同样创造潜能的两个人,其内部环境不同,实际的创新度便不同:往往是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较少思想包袱的人更有创新业绩,而自我封闭、陈腐保守、思想负担过重的人,则无法及时充分地发挥他们创造性。努力让学生感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二、 感化: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想,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班主任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