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专业成长讲演视频5-2: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作者:刘良华 来源:《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点击:8653

第五讲: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关于“教师行动”,我推荐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和学生一起写日记”。这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案例。这是广东乐昌小学邓倩倩老师提供的案例。这个邓老师有一个习惯:她有阅读和写作习惯。一个乡村小学的女老师,她一直在阅读和写作。他经常到书店里面去寻找,看看有哪一本适合孩子们读?有哪一本书适合自己阅读?她就跟她的学生一起读书。后来,她给孩子们开了一门课程:《和学生一起写日记》。

各位,你知道怎么写日记吗?很多老师都知道怎么写日记,可是,你知道写日记时,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话说吗?

问题在于,如果你不阅读很难说话,这就是写日记的困难,也是写日记的秘密。邓老师就跟学生一起阅读,然后一起写日记。

跟学生一起写日记有很多好处。

第一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第二点,教师自己写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反思。比如,我今天发生什么事,我怎么改进?

第三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学生在日志里面讨论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或者,反思自己今天不应该做什么和明天应该做什么。

第四点,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知道学生怎么想的,学生也知道老师怎么想的,相互之间有一种心灵的交换。我们现在的学生不懂老师,老师也不懂学生。

现在,我已经把《和学生一起写日记》这个案例放到网上。由邓老师提供文本,我专门做了整理。她把原件的复印件邮寄给我,我自己把它输入电脑。

老实说,邓老师写的日记的水平比较一般。邓老师的学生写的日记的水平也比较一般,没法跟现在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老师们的写作水平相比。但是,你看她的写作的过程,她有一个提升的过程,这就很不容易。这是一个老师亲自寻找资源,亲自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的故事。

开发校本课程的做法有很多,我推荐的第二个案例是《斑羚飞渡》。

在前面我提到过的一个老师,叫干国祥。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怎样讲《斑羚飞渡》?

这是《读者》上面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太好了,我曾经复印给很多人看。我为什么要给他们看呢?我就想更正人们一个观念:我们有些人总觉得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高级动物。我要这些人看看:到底人高级,还是动物高级?我们人类是比较高级的,但是,人类的情感常常掺杂很多杂念。那些谈恋爱的人跟动物相比就不太纯净。你看动物是怎么选择伴侣择的?动物的恋爱方式是:只要他长得漂亮,只要它声音很好听,我就跟他一辈子。动物谈恋爱是很浪漫的。你知道吗?只要它身体好,我就喜欢。动物的感情很纯洁。人们骂人的时候总是说:“你这个畜生”。人们知道畜生是怎么骂畜生的吗?畜生说:“你这个畜生,简直像人一样坏!”我们人类总是故意把人类抬高,贬低动物。你去看《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你就会被感动。

让我们来看看《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

一群猎人在后面追赶一群斑羚,斑羚不断地在奔跑。前面有一个悬崖,斑羚跑不过去了。怎么办?猎人眼看就要追上来。结果,那只领头羊,长啸一声。斑羚立刻分成两拨:一拨是年长的“男性”斑羚;一拨是年幼的或者“女性”的斑羚。你看,动物界也会“保护妇女儿童”。然后,斑羚简短地有一个交流。斑羚也有语言的。有人只相信人类是有语言的,其实,动物也有语言。动物的语言还很丰富。我们不理解而已。然后,令人震惊的一幕就出现了。在年长的或者“男性”的斑羚这边,有一只斑羚纵身跳入悬崖。在“雌性”的或者年幼的斑羚那边,就在“男性”斑羚跌入悬崖的那一刻,这只雌性的斑羚跳上去,借助这个背脊,跳到对岸。

这边“男性”的或者年长的斑羚不断地摔下去,粉身碎骨。那边年幼的“妇女儿童”借助“男性”的背脊跳到对岸。最后,剩下这个领头羊自己了。后面的猎人追过来。它仰天长啸,跳入悬崖。

有的人说,这篇文章不真实。要那么真实干什么呢?你怎么没想到你感动了没有?这个没良心的。

我们有的人很奇怪。他看了那么令人感动的文章,竟然只是说:“这个是假的。”我看它就是真的,我相信它就是真的。我看到过一个报道:土耳其某地的羊群忽然一天集体跳入悬崖,集体自杀。谁也不明白为什么集体自杀。我估计它们可能觉得人类太可恨了,干脆自杀,不与他们为伍。跟他们在一起没意思。

这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干国祥老师怎么教这篇课文。

首先有一个课堂实录。由“两难伦理”故事引入。上课之前先讲一个故事,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去划船。不料,翻船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那么,先救谁?

然后,对《斑羚飞渡》整篇课文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讨论。

第三个部分,从课文走向“互文”,由文本滋生话题。什么叫从课文走向互文?就是课文只是一篇文章,再提供几篇和它相关的文章,让学生一起来阅读、比较。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学生就从这里面感受到一种话题,用互文的比较来生出一个话题,引起一个讨论。

这个案例很长。最后,这节课安排了学生讨论。这是一个课堂实录。可以视为一份比较好的“课例研究”。

怎么做“课例研究”呢?

首先,最好用课堂实录的方式把它录下来。怎么录呢?第一,用钢笔录像,用钢笔把它写下,或者用键盘录下来,把它输入电脑里面去。这是第一种录像。第二,我们可以借助录像机、摄像机,然后,这是原始的录像。都可以叫做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之后,“课例研究”最好还要做一件事情:针对这堂课本身有一个讨论,有一个评价。

所以,我推荐的第二个案例,叫《评干国祥老师的〈斑羚飞渡〉》。这是《人民教育》发表出来的。

 

《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合刊推出了一组新课程优秀课例,青年教师干国祥执教的《斑羚飞渡》入选其中。拜读了这篇课例,笔者不能不为干老师丰富的学识、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设计而深感钦佩。但钦佩之余,又不能不为这堂课中存在的缺陷感到遗憾。

……

这是杨先武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也发表在这个地方。杨先武的老师写的文章叫做《脱离文本的“解读”,缺少对话的生成——评干国祥老师的<斑羚飞渡>》。他的这个评价基本上是批判的:你的解读都脱离了文本,你的互文那么多,要那么多干什么,你怎么不针对课文本身呢?杨老师说,那是“缺少对话的生成”。这个评价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干国祥老师在这节课里面他不断在对话、引导,其实他早就有答案了。他就是要引导学生落入自己的这个圈套。什么叫讨论?什么叫对话?如果老师早就有一个谜底了,让学生猜,学生猜半天又猜不出来,怎么办呢?老师就只好告诉学生。其实,不需要让学生猜的不要让他猜。如果需要学生猜想,你就要尊重学生的答案。因此,杨先武老师的批评可能有一点点道理。后来,干国祥老师有一个辩护,这里我们就不具体说了。

接下来,我们建议老师们看看第三篇文章,叫做《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这是深圳教研员程少堂老师写的。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不赞成。但是,有一点我是赞成的,就是程老师把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我们评课人要记住,要尊重讲课人的智慧和讲课人的情感,不要乱评课,不要滥用了评课人的权力。

我看了程少堂老师的这篇文章后感到心惊肉跳,因为我也曾经那样评过课。按照程老师的标准来看,像我们这种人,都是要挨骂的,都是“最愚蠢的人”。

 

毛泽东曾有过一句著名的口号:“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笔者在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会上也仿此讲过一句颇得罪人的“名言”,那就是:“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

需要说明的是:我绝对没有笼统否定所有的评课的意思。我的话是有针对性的,是有感而发的。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在学校和其他场合,听了很多课,自然也听了很多评课。评课的有赫赫有名的名家,也有教研员、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一般教师。从这许许多多的评课中,笔者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不少启发,长了不少见识。不过,笔者也发现,有些评课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君不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的评课人,以一副“天下真理尽在吾手”的气概,以“华夏大地只有我一人对新课标新理念理解得最正确、最深刻”的架势,经常性地把一线教师精心打造的课堂教学,评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这种评课人的“做派”固然令人反感,其思维方式尤其让人反感。其思维方式简单说来就是:不讲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如下:

1.评课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不是从效果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

2.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其词。主要表现有二:(1)有些评课人认为,凡“新”理念就是正确的科学的,“旧”理念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而新课程的所谓新理念是绝对“新”的,因此就是绝对正确绝对科学的;旧理念是绝对“旧”的,因此是绝对不正确不科学的。比如我就从不同的评课场合听到不同的评课人兜售同一种观点——“要用新课程的新理念取代一切旧理念,要把一切旧理念赶出教学舞台。”这种评课人评课的首要程序,是给教师的理念定性,如果被定性为“理念新”,那一定是好课,而且好的天花乱坠;如果被定性为“理念旧”,那一定是不好的课,而且不好的不得了。

 

程老师批评的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我认为这是对评课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我认为这种提醒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把它提交出来。

让我们记住,评课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别人难受。按照这个思路,我推荐了这篇文章:《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这对每一个评课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教师行动

 

 

接下来,我们讨论怎样做行动研究。关于行动研究,我建议老师们记住几点:

第一点,它是教师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哪一个专家说了算。这就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要点。大学的、研究机构的专家可以帮助教师做研究,但不能由校外的专家说了算,不能够完全听专家的。如果专家说,现在有一个国家级的课题,我们到你这来做个实验,我们一起来做行动研究。这不叫行动研究。真正的行动研究一定是老师自己的课题,是老师自己在课堂里面发现的问题。这就是行动研究最基本的一条标准。

第二点,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必须能够改进你的工作实践。如果说第一个标准叫做教师“参与”的话,那么,第二个标准就叫做“改进”实践。你要不断地问自己,你做的研究是否改进了自己的实践。行动研究一定要能够改善课堂,这是第二个标准。

第三点,你必须比较周全地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有一点点“系统”的思考。你不能随意的解决问题。你不能拍拍脑袋,说:“啊,我就这样解决吧。”拍脑袋解决问题不叫行动研究,那叫“经验总结”。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有什么区别?经验总结是凭经验解决问题,行动研究一定要有所阅读、有所请教。你必须向他人请教,你可以跟他人商谈,读一些相关的书。我们为什么在行动研究之前要谈论“教师学习”呢?“教师学习”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你如果不学习,你就没法知道:“我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了用这个办法之外,还可以用哪些另外的办法?”行动研究一定要超越经验,否则就不叫研究。

第四点,叫做“发表”,或者叫公开。你一定要讲述你的研究故事: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参考了哪些人的观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彻底解决?你又是如何重新设计和研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就是行动研究报告。

我们可以用四个词语来解释行动研究的特点。第一,参与;第二,改进;第三,系统;第四,公开。教师参与,改进实践,系统思考,公开发表,这就是行动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公开”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把你做的事情公开,就只能叫私人琢磨,不能叫公开的行动研究。公开太重要了。

 

教师发表

 

我们接下来讨论“教师发表”问题。教师一定要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可以选择的发表平台是教师博客:教师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在博客里面发表?难道在《北京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不行吗?那当然行,那更好。问题是,《北京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那些杂志不可能把所有的老师的研究都发表出来。教师博客为什么重要?我为什么建议老师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因为博客是一个自由的发表平台。第一,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读了什么书;第二,教师可以记录自己看到什么事或听到什么报告;第三,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事:我在行动研究中怎么改变的。第一种叫读后感;第二种叫观后感;第三种叫做后感。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第一种叫做阅读日志,或者叫阅读笔记;第二种叫观察笔记;第三种叫行动研究笔记。

做博客是对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的一种考验。如果你长期不阅读,你将在博客里无话可说。老师一旦做博客,这个老师水平很快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老师说:我很厉害,只是没有发现我。现在不用担心别人没有发现你:你去做博客。半年之内,就可以显露一个人的才华。你在里面写什么“读后感”?你在里面写什么“观后感”?你在里面写什么“做后感”?人家一看你的博客,就知道你的水平。你读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改变?你改变的怎么样?你这个老师有没有专业水平?人们会根据你的博客做一个判断。

博客就有这个好处,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做什么?它让教师学习、教师行动有一个公开发表的平台。只有公开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之后,别人才可能与你讨论。研究就一定要得到公开的讨论。经过了公开的讨论,才叫研究。为什么只有“发表”才叫研究?因为,你发表之后才能够得到别的读者的公开的赞赏或者批评。如果你不公开,你就没法得到别人的建议,没法引起你的改善。

我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沈旎老师的读书笔记”。我曾经请沈旎老师跟我们一起来讨论“教师成长”的讲稿,她提出很多建议。她自己在不断的读书,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沈旎老师阅读了《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之后,她写了读书笔记:

 

《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仍在读。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我的许多教学常识提出了质疑。它把这些常识背后的权力、矛盾、心机统统剥开给你看。让人看到其中暗藏着的危险,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对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多少问题抱有什么希望,深知“世界的无聊以及希望的不可靠,深谙救赎的无望与渺茫。”

现在我仍这样认为,但它让我读出了自己不愿承认的现实或是不敢说的话:

我常常会隐藏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无能和焦虑,害怕学生、同事看出我有学习的困难。

“最好的学习者是那些学习一项技能时很自然地就能学会的人,但这些人常常成为最糟糕的教师。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感觉上的任何挑战。他们不能想象人们通过怎样的努力去学习那些对他们来说自然就能学会的事情,因为他们总是那么成功,所以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去强调学习者的焦虑。

所以,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焦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知识,增长了智力的人们。因为他们知道感到害怕是怎样的,他们自己就曾常常克信自己将永远学不会一些东西,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你看,真正的阅读并不是看了书之后马上就去做。真实的阅读往往发生一种冲突:她看了那些书之后,发现这个书跟自己的经验有冲突,引起不愉快的焦虑。然后,她有挣扎感,后来,开始改变自己的行动。读一本书,像遇到一位朋友:真正的感情往往会经历挫折,甚至经历某种冲突。有的朋友甚至还打过架,后来却成为莫逆之交。那里面有冲突。人在阅读时,有类似的效应。

我推荐第二个案例:《最动听的掌声》。这是我本人写的。那天我在深圳北京大学南山附中听了一节课后,写出这篇文章:

 

我在深圳(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的小学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附中里面还有小学)听过一堂小学的校本课程的课。课的主题是“爱心”。老师先播放一段曲子:《爱的奉献》,然后让学生谈自己所经历的有关“爱心”的事件。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我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餐。”

老师说“哦,你的妈妈很有爱心。”

另一个孩子说“我妈妈也给我做早餐。”

老师说:“好,你妈妈也有爱心。”

一个小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很辛苦。”

同桌插话:“老师对我们很有爱心。”

老师说:“老师爱所有的同学。”

这些孩子的经历和故事不能说不真实,但这些故事几乎不让人感动,孩子没有被感动,听课的人也没有被感动。

后来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昨天把我的面包给了校门口的乞丐。我起床晚了,从家里出来时,我妈妈给了我两个面包。我到了校门口,又见到了那个乞丐,他天天都在那里。他说‘行行好,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我想也没想就递给了他一个面包。他一个,我还剩下一个。我后来我想他可能是骗我的,但我当时没那样想。我就给他了。”

老师问:“你现在觉得他是骗你的吗?”

那个小女孩说:“我不知道,可能是骗我了,也可能是真的。”

老师问:“你后悔了吗?”

小女孩说:“不后悔。”

小女孩讲完后老师还想问什么,没词了,没再追问。教室里没人说话,陷入沉默。

短暂的沉默之后,教室里的学生们自发地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掌声,这些稀稀落落的掌声相互感染,再汇聚成整齐的、欢快的、有震撼力的掌声。

在场的所有听课的老师也都为这个小女孩鼓掌。当时听课的外来者(行动研究称之为outsiders)有我,还有深圳大学的李臣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几个正在攻读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

在那天听到的所有的课中,我听到的最美好的故事,是这个小女孩把面包递给乞丐的故事。

在我所听到的所有的小学课堂里的掌声中,我听到的最动听、最美妙的掌声,是那个小女孩的同学自发地送给她的稀稀落落渐至震撼的掌声。

 

我经常劝我的家人,不要给乞丐钱,不要同情那些人,他们是被人利用的。我从来不给乞丐钱,但是,我本人还是为这个小女孩鼓掌。为什么?因为真实。我们坚信有些乞丐是被人利用的,没必要同情他们。但是,到了某一种情境,你本能地有一种给予,这就是“同情”。

我推荐第三个案例:《带学生到社区考察”》。这是武汉徐莉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行动研究的报告有很多,我觉得这是写得比较好的一份行动研究报告。

怎么写行动研究的报告?很简单。做了一件事情,再把它回忆出来:

 

想想真有些后怕,但我和孩子们总算离预想近了点儿。真不知道我是错了还是对了,值得还是不值得。

上学期在校园内做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活动,深感到了一个平台期。外出实践一直是丢给家长,原因很简单,出于安全的考虑——宁可让孩子们收获少一点,也不能令学生在课堂上出状况。有种迫切的需要,要么做家长的培训,要么亲自带学生外出一次。在内心做了一下权衡,决定选择后者。

外出活动,安全是大问题,我一直在问自己,一定要出去吗?

 

出去要是遇到问题了,怎么办呢?万一出现了安全问题,后果很严重的。

但是,徐老师后来还是冒着风险,跟孩子们约法三章,告诉他们应该注意什么事项,然后带孩子出去了。出去之后一路平安,可是回来的时候出了问题。有几个孩子就私自的离队跑出去买雪糕吃。已经叮嘱了多少遍,不允许离队,但是还是有孩子离队了。

行动结束后,徐老师把整个事情叙述出来。我认为这是比较好的行动研究报告。

什么是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写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就有一种“自传感”:就像写自传一样把它叙述出来。好的行动研究报告和好的经总结报告类似,必须有自传感。

最后,我给老师们推荐孔庆东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遥远的高三八班》。这篇文章在很多地方都在流传。老师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寻找完整的版本。我建议老师们看孔庆东老师怎么写他的学生生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班主任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

 

文科班存在的时间不到两年,但在同学的记忆中,却俨然是一个完整的阶段。那是因为我们班不仅集中了全年级的大量精英,而且发生了数不清的趣谈逸事。

首先是干部严重过剩。当过班长和团支书的足够组成一个政治局,班委和课代表俯抬即是。班主任左平衡,右解释,总算草草委任了一届内阁。我们班主任教语文,四十多岁,长得很像那时的影星颜世魁,一张黑脸上布满杀气,永远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和一双黑皮鞋,拿着一本黑教案,我们管他叫老魁,管他上课叫“黑手高悬霸主鞭”。我跟老魁说,我在初中当过学生会主席,领导这个班,没问题,老魁一摆黑手,你啥也别当,就给我当语文课代表,有事儿我直接找你。后来我才明白老魁的用意,并由此悟得了许多统治之道。10年后我也在北京一个中学当过一年班主任,也是让最可靠的学生当语文课代表。其实老魁很少找我,可我们班同学,尤其是女生,都造谣说老魁待我像亲儿子。我说老魁从未表扬过我,而且还批评过我,都没用。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老魁在重大事情上都是依靠我的,只是感情不外露而已。

文科班虽然内阁整齐,人才滚滚,但班级的实际权力机构,或者说权力核心,是“十三棍僧”。那时电影《少林寺》风靡一时,我们班五十多人,却只有十二个男生,于是加上老魁,就号称“十三棍僧”。别看男生只有十二个,却有六个的成绩排在前十名。即使成绩排在后面的,也各有神通。比如班长田风,英俊倜傥,聪明绝顶,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待人谦和仁义,办事成熟老练,文艺体育都是能手,口才又极佳,看过一部电影,他可以从头到尾讲得跌宕起伏,大家都很佩服他。可不知为什么,他的成绩总不见提高,也许是一个人太多才了,对命运就缺乏危机感,区区分数也就不大放在眼里了。

我们十二个男生,一半坐窗下,一半坐在后边。每天嬉笑吵闹,令女生十分痛恨。班里的大事小情,都由男生说了算。其实三十九名女生里头也人才济济,但女生一多,就好比鸡多不下蛋,谁也不服谁,谁也甭想出头,干脆乐得让这帮傻小子领导,自己正好安心学习——我估计这就是母系社会垮台的根源。可是学习这东西很邪门,不专心学不好,太专心也学不好。众女生成天心不旁骛,出来进去手不离书,口中念念有词,一脸三贞九烈的样子,却大多数事倍功半。比如团支书刘天越,从来不抓团的工作,一大早来到教室,就粘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下课也不出去,吃午饭时,她的同桌赵静把饭盒放到她面前,满满一大盒饭莱,她居然吃得一粒不剩,可见她的蛋白质消耗是够大的。我们那时男女生之间相敬如宾,很少直接说与学习无关的话。我和同桌肖麟与她们相隔一个过道,经常旁敲侧击,冷嘲热讽。我对肖麟说:“看,又吃了一槽子。”肖麟说:“已经一上午没出窝了。”刘天越听了,只是低头窃笑,继续背书。可她如此用功,也只能在女生里排进前五名,不具备领导男生的威望。这些该死的男生,上课说话,自习吵闹,一下课就跑出去翻单杠、扔铅球,可是学习就是棒,见解就是高,办事就是灵,而且老师们还喜欢。真不知上帝是怎么安排的。

 

你知道上帝是怎么安排的吗?很简单:教师让自己有欢乐感,然后,他也能够让他的学生有欢乐感。

我建议,老师们,在学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让自己有欢乐感。欢乐感从哪里来呢?我们提几条建议:

第一,让你过有情趣的生活;

第二,让自己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中。一定要爱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爱;

第三,让我们有作品感。我们的作品是什么呢?你上好一堂课,你有一个好学生,你今天把一件事情做成,这就是你的作品。

其中,过有情趣的生活最难。最有情趣的是哪一些人呢?你可以想象一下:《西游记》里面的最有情趣的是谁呢?当然是猪八戒。最没情趣的是谁啊?最没情趣的是唐僧。整天就想着仁义道德,整天就想着你要是折腾我就给你念紧箍咒。最聪明的是谁?是孙悟空。最任劳任怨的是谁啊?是沙僧。你看,德、智、体、美、劳,在《西游记》里面比较完整地显示出来。白龙马代表体育。

其实,这五个角色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五种美德。《西游记》分别用五个男人来表达这五种美德。德—唐僧,智—孙悟空,体—白龙马。美,是谁呀?猪八戒。你说,猪八戒还美呢?那个样子难看。你知道什么叫美吗?有情趣,长得可爱,就是美。你别看那个肚子,不好看。可是,肚子大意味着什么?他好吃嘛。一个人要是不好吃,还有什么好活的?猪八戒,你看他这个眼睛色迷迷的,他就是这样,猪八戒就是只要看到一位美女,无论这个美女是不是妖怪,都喜欢。这个孙悟空太无聊了,孙悟空相反,他仅仅只有智慧,只要是妖怪,无论你多么美,我一定要把你打死掉。有时候,智慧会对生活情趣构成破坏。它让人过得不好。最善于过日子的是猪八戒。曾经有电视台记者做过一个调查。记者的提问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普遍一致的结论是:小孩最喜欢孙悟空,妇女最喜欢猪八戒。为什么喜欢猪八戒?第一,他好吃,基本上也没吃饱过,也因此一直好吃,他有好吃的欲望。这种人比较可爱。第二,好色,基本上处于犯罪未遂的状态。他也不会对你怎么样,他就是喜欢你嘛。

我只有一个期望,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明白,所谓“教师成长”,第一个是生长智慧,第二个是增加快乐。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开心、快乐。

我所能讲的就是这么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再见!


[1] 相关的教育录像可参见《你是人才吗:CCTV对话》、《赏识你的孩子:周弘主讲》、《神童的成长》、《长大不容易》,等等。

[2] 杨金鼎主编:《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7-658页。

[3] 佚名:《关于“乡村教育家”蔡林森》(2006-7-17) [2006-7-17] http://blog.cersp.com/18893/606748.aspx.

[4] 佚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2006-7-17)[2006-7-17] http://blog.cersp.com/18893/606751.aspx. 从这些解释来看,“洋思经验”所强调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比较接近湖北黎世法先生倡导的“异步教学法”。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详细展开。

[5] 题目为编者所加,原标题是《突围——一个人的教育史》,参见干国祥著:《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出版社2005版。

更新:2009-02-23 07:03: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