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
主动精神
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主动精神”。“主动精神”首先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任何人都需要“执行力”:在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
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惯于雷厉风行地执行之后,他可能“只能执行,不能创造”。我提出一个说法,叫“创作性地执行”。这是我对教师“主动精神”的第一个解释。
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生涯设计”。不仅执行,而且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任,要有基本规划。中小学老师经常让学生写一种作文:《我长大以后干什么》。或者让学生写:《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于教师来说,类似的提问也是需要的。但是,一般的老师,不可能转换职业,大概你就只能做老师,或者,你不太愿意离开这个职业。我所谈的生涯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什么时候让自己有提高、有变化、有自我更新。做教师的人,有一种比较可怕的状态:就是一直重复,看不到变化。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没有希望。他的日子过得没有希望,因此而痛苦、不安。他会忽然感觉失去意义。
教师的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让自己活在希望中:知道自己明年要干什么,知道自己大概两年以后要做什么。有一个词语,可以为教师的主动精神提供解释,叫“自强不息”。教师必定会遇到困难、障碍,遇到障碍之后,要能够越过。
我在前面讲过《承受苦难》的故事,就是那个“天鹅茧的故事”。我还讲过《受伤的蜜蜂》。其实,除了天鹅茧和蜜蜂之外,还有一种动物也很可爱,就是蚂蚁。你知道什么是“蚂蚁精神”吗?它总在走路,他在不断地行走。你把前面的路挡住了,你挡住之后蚂蚁怎么办?蚂蚁很少在那里停止在那里思考。蚂蚁很少干这事。蚂蚁会立刻掉头。它掉头后,你又把它的去路挡住了,怎么办?它才不管你呢:开辟另外一个方向。它不断地左冲右突。我们喜欢使用一个比喻:“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很奇怪,人们“着急”的时候,为什么把蚂蚁拿出来说事?并且说成“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要是放其它的动物,它当然也会爬的,它也会蹦蹦跳跳,或者要冲出去。但是,蚂蚁还是和其他动物不同,它最着急。它是个“急性子”。它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拯救自己的命运。它自强不息。这是蚂蚁第一个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人们也经常谈论,叫做“团队精神”。
蚂蚁很有“团队精神”。据说,火山爆发之后,蚂蚁总是都抱成一团。蚂蚁知道:最外面的一层蚂蚁都会被烧死掉。但是,它们有一个信念:我们不断地抱团,不断地抱团,外面的被烧死掉了,里面的会被保存下来。就这样,它们抱成一个蚂蚁球,滚到山坡下面去。当然,这是传说还是事实?我不知道。人们都在议论“蚂蚁抱团”的故事。
这就是蚂蚁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人格”,应该叫“蚂蚁格”。可以把以前我讲的蜜蜂精神叫“蜜蜂格”。它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
关于“自强不息”,我举几个案例。第一个是《同学的差别》。我是在北京的郭振有老师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例。当时听到这个故事之后,我就到网上寻找,结果找不到。现在,老师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因为我把这个案例放上去了。我找到了一本书,里面有“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我就把它放入我的博客里面了。我希望我的博客能够为老师们寻找教育资源提供方便。现在,你要是输入“同学的差别”,你就可以在我的博客上面搜索到这个案例。我对这个故事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它就是在讲我身边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差别”。比方说,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个毕业生一同来到一个学校。那时他们都差不多。人家都认为你们是“北京师大”的毕业生,都是“新来的教师”。人们见到你们之后,都说这是“新老师”,是北京师大来的“新老师”。你们两个人的身份就是没有差别的“新老师”。但是,不到两个月、三个月,或者,不到半年,“差别”就出来了:人们不再叫你“新老师”了,你们的差别太大了。其中一个新老师可能已经开始被周围的同事讨厌,被学生拒绝,被校长“小看”。这个时候,他会有点后悔:我怎么了?我惹谁了?
另外一个新老师就不同:周围的同事都觉得这个人不错,堪称北京师大的毕业生。原来北师大出来的毕业生,还有这样优秀的人。人们会有感叹。学生会喜欢这个老师。校长会赏识、器重他。
在我看来,“主动精神”是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品格。我把主动精神称为“工作精神”。什么叫有“工作精神”?有工作精神的人往往将“工作条列”扩展成“工作范围”。“条例”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词:“条”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条一条。它是一个线条式的指令。“范围”意味着什么?范围是把这个“线条的指令”当作一个半径,围绕一个圆点,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工作范围。校长说:“你当班主任吧。”他说:“好,我当班主任。”大家都在当班主任,但是,他做这个班主任可能和别人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别的班主任只是维持纪律,像“别里科夫”那样:“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但是,他做这个班主任就不一样:他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档案。给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有什么用呢?当然是有用的。这个老师把“班主任条例”做成了一个“班主任圆圈”。这就是我神往、渴望的一种“工作精神”。
我推荐这个故事:“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一则“教育寓言”。我不认为这个故事就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把那些不真实的教育故事当作“教育寓言”来看待。这个故事显示人的差别,它显示人的“工作精神”(“主动精神”)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老板把阿诺德叫来,老板说:“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这个故事我本人很感兴趣。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会有人给我们发出指令。生活在指令之中,这是很可怕的生活。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他能够完全避免不生活在指令中。每一个人,他需要在某个时候服从别人,他也需要在某个时候让别人服从他。所有的生活,都是这个状态。我们得到别人的指令之后,如何去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如何去执行。这里面会显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这是我们提交有关“主动精神”的第一案例。
我推荐第二个案例。这个案例叫《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博士推荐的一个案例。它是一个心理学实验:[1]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有些人做实验比较夸张,实验报告说:有控制感的老人一个都没死,没控制感的老人都死掉了。那人家就不相信了,这个结果太过分了。心理学实验只给你提供数据,用概率来说话。你看,有控制感的老人,15%的死去了;没有控制感的,30%的死去了。前面是小规模死亡,后面是大规模死亡。通过这么一种概率,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相信:“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对所有人来说,控制感都是重要的。有些乡村的老人到城市探亲,因为他的孩子在城市里面工作。可是,乡村的老人进城之后,他希望尽快回乡村。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在城市里不能做主。他不能主宰他的生活。他在这个地方不能动弹。他没有控制感。回到乡村,那是我的故乡,那是我的精神家园。在那个地方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我可以自由地决策。那个地方是我的地盘,我可以做主。
一个人做主或者不做主,对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做事的时候如果完全不能做主,这个人就会“死掉”。你说,奴隶做事的时候,怎么还活着呢?其实,奴隶也可以做主的。奴隶怎么做主呢?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他怎么做这件事情,他可以做主的。那些无聊的,比较愚昧的主人,就会把奴隶做的所有事情都规定地死死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几分钟之后做什么,再过几分钟做什么。如果这样,奴隶就受不了。一般而言,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是可以做主的。人一旦失去了做主的权力,人完全失去了控制感,这个人将慢慢地萎缩、变形,慢慢地死掉。这是我们提交的第二个案例。
接下来我推荐第三个案例。这是《水木清华》的一个片段,是有关清华大学的几个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清华大学的校训怎么来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意味着什么?(播放《水木清华》的录像)
我很看重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一条,自强不息;第二条,厚德载物。它是引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第一个自强不息,它暗示男人的性格,第二个厚德载物,它暗示女人的性格。也没那么绝对:男人的身上有时候需要有女人的性格,女人的身上有时候也需要有男人的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这两种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有的人在“自强不息”上做的比较好。这个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够越过。超越它、摆平它、扫除它,这是自强不息的品格。但是,这种人可能缺乏另外一种性格: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味着能够宽容,承载重量,忍受委屈。凡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无一例外地显示为这个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显示的是主动精神,厚德载物显示的是宽容精神。
“主动精神”除了显示为“创造性地执行”和“控制感”之外,还意味着“生涯设计”。
“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说,我们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考虑。有人一直在为他的未来设计,在生涯设计中更新他的生活。他一直处于“进修”状态:专科变成本科,本科变成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变成博士研究生。有的人不设计,他永远只在原地踏步。
我看过一个案例,是在魏智渊老师的博客里面看到的。我第一次接触魏智渊老师,就是因为在他的博客里面看到了这篇文章。那篇文章是他转载的:
一个乡村的女老师,她一直生活在这个学校。忽然有一天,她发现她的生活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她现在的日子基本上就是她将来的日子。她知道不可能有太多的改变。她觉得这样不行。她要走出去。她至少要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这个老师开始打听。然后去买书,然后开始阅读,准备自学考试。后来,自学考试成功了。被录取之后,她告诉校长。结果,校长说:你不能去,学校没有先例。我们不需要你去读自学考试,你就现在做好这样的工作就够了。
这个老师没有想到校长会这样回应她的要求。这个老师想办法,不断地跟校长、跟相关的人恳求,希望他们放她去进修。这个学校就是不答应。这个女老师后来想了一招,这一招很绝。老师们,你们知道她想了哪一招吗?这一招让校长赶紧放她进修去。
这个女老师是有办法的。第二天,她起来。不洗脸,不梳头,披头散发,来到学校。见到校长时,这个女老师看着校长,一动不动,直愣愣地盯着他。这个校长非常害怕,赶快逃到了办公室。然后,这个老师回到办公室,对任何老师不看则已,一看就不动了。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些老师。然后,校长就赶快打电话说:“好吧,你去进修去吧。进修是好事。”这个老师就去进修去了。
我当时看了,我想,要是这个女老师是我的姐姐,我一定支持她这样做。有些事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要考虑一些技术。只是这种技术不要太过。我相信总会有办法。只要我们老师们愿意学习,总会有办法的。学习是我们的权利。
对于做老师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途径,往往是学习。这就是我说的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就是让自己不断地走到另外一个新的平台,不让自己在一个圈子里面转来转去。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到一个学校之后,第一你们要安心工作,从现在开始,最好拟定一个职业的志向。你们知道可能这一生,就只能做老师了。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坚定,赶紧改行。第二,到了学校之后,安心地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永远守在那个地方。三到五年之后,最好离开。有人说,按照你这样的建议,那学校不乱了套了吗?校长最害怕你这种建议。不是这样的。我说你要离开,不是说你的身体要离开,而是说你在精神上你要离开。三到五年之后,你对这个学校基本上熟悉了。熟悉之后,不要让自己陷入进去。你一定要补充、自我更新,你的精神要出差。精神怎么出差呢?精神出差不一定是要坐飞机、轮船、火车。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去阅读,去观看,你的视野就能够变得开阔。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面长久的、默默无闻地、重复性地、机械地呆下去。你必须改变、转换。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么一个学校,但是,你的精神不断在更新、在生长。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要有自我设计。我觉得做老师的人,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得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
所以,我把生涯设计看得很重要,很重要。它是“自强不息”的一个要素。我写过很多“教育自传”式的文章。我为什么写那些文章?比较多的文章都隐含了“自强不息”这个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狮子的性格》。老师们看过这篇文章,就知道我最崇拜的动物是狮子。我比较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狂野周末》。你看,狮子在捕获猎物的时候,老虎在追赶猎物的时候,那种状态很美。可能有人会对我这种选择很反感,有人会说:你只想到老虎追赶兔子是美丽的,你想过兔子的命运了没有?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只能提供简单的解释: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基本上是这样。人到了一定强大的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扩张。如果你认为老虎不应该吃兔子,那么,我们人现在在吃什么?你可能认为人应该吃素,可是,植物也是生命,你想过没有?你吃一根黄瓜,黄瓜也是一条生命。你想过没有?这样追问的结果是,人没法活了,干脆绝食去吧。
我看狮子、老虎追赶猎物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第一,狮子、老虎追赶的姿态很美丽;第二,还有一种美丽,兔子的美丽。兔子为了不被老虎吃掉,它也在不断地奔跑。有一次我看到《狂野周末》里面有一个镜头:狮子选好了猎物,追上去。它的猎物就是一只梅花鹿。按说,梅花鹿是跑不快的。它一旦被狮子盯上了,就很难逃脱。但是,那只梅花鹿逃过了。后来,狮子很绝望地站在那个地方。我当时就想,狮子啊狮子,你也有今天的时候。
你看,这个自然界就是这样的:不断地追赶他者,他者也在不断在拒绝。无论是追赶者还是拒绝者,都显示出它的生命的力量感。我把它叫做自强不息。
没有人能帮助你,你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奔跑。我写《狮子的性格》时,我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话,德国人尼采的那句话。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这就是我对你全部的期待。”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尼采说,很简单,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二,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我不希望老师们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回去就吃玻璃。我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遇到困难,要用你的意志力把它咬碎。要用你的能够承载重量的品格把它消化掉。不要遇到一点点障碍,就不断地抱怨。
这是我所理解的主动精神。所有的人,他要生存,他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地生长。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解释了“主动精神”之后,我进入另外一个主题,叫乐观心态。
乐观心态
乐观心态与主动精神是两个相发相成的品格。主动的人往往比较乐观。如果不乐观,就很难主动。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
先讨论“乐观”的第一个品格:“宽容”。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宽容”的案例是“曹操和袁绍的差别”。
三国时期,袁绍(字本初)决定出兵攻击曹操时,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下狱。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高兴地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
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
狱吏不明就里,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了败仗,他会觉的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
果不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老巢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地下令把田丰杀了。
曹操获胜之后,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左右的人提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你看,曹操的这个做法,足以让那些写了信的人向曹操效忠:今生今世,我永远是你曹公的人。曹操就是会收买人心。曹操收买人心是有绝招的。
除了曹操之外,刘备也会收买人心,刘备收买人心也有绝招。你知道刘备的绝招是什么吗?就是摔孩子,而且哭着摔孩子。他把阿斗接过来,然后突然摔在地上,说:“小子,好险,折损我的一员大将!”赵云赶紧拜在地上,说:“主公不要这样,肝脑涂地,为主公效命”。刘备这一摔呀,赵云就跟着他,一生一世,永不变心。诸葛亮用兵的时候,对谁都不大相信,唯独最相信一个人,就是赵云。诸葛亮知道,刘备曾经为赵云摔过孩子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有关宽容的案例:《楚王断缨》: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这两个案例大体上能够让我们明白:曹操与袁绍,何以一个失败,一个成功?袁绍多疑,并且不宽容。曹操也多疑,但是他宽容。宽容决定一个人能够干什么,也决定了一个人不能够干什么。有些做老师的人,他做老师做得不错,但他的问题就是不宽容,很不宽容。
我最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挤牙膏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面,我讲了一些丈夫和太太为“挤牙膏”而吵架的故事:
有一位女人,她要求他丈夫:挤牙膏的时候,必须从下面往上面挤。他丈夫挤牙膏时,总是习惯捏住中间,牙膏往两头跑。她就不干,她说:要从下面往上面挤牙膏,那样,这个牙膏可以保持一个很好的体型。
我曾经发誓,我要是结婚了,我一定要买两支牙膏,那就不会吵架了嘛。可是,结婚以后,我家里也总是只买了一支牙膏。我们的问题是:我太太挤牙膏总是在中间一捏,牙膏往两头跑。我是从下面往上面捏。我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出差。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把牙膏捏还原。我总觉得那样会看起来更顺眼一点。后来,我才知道:简直是毛病!别人就喜欢那样,你怎么就一定要改正别人的生活习惯呢?
有些班主任,他的管理手段不错,但是,就是不宽容。所以,我一直建议那些校长们:不要让那一些不宽容的老师当班主任,否则,他会把这个班的学生折磨为程度不同的神经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