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
中国教师最缺少的恰恰不是金钱与外部的教育环境,对大多数中国教师而言,缺少的是一种虔诚的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怀。
是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多少浮世的心灵在升腾降落,又有多少的尘土与喧嚣在搅乱着我们这些教育者躁动而不安的心灵,但也有这么些教师却为我们树立起了风范,让我们仰然而视,让我们警然而觉。
江苏泰州中学特级教师洪宗礼没有沉沦,他说改革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使他逐步向成熟型教师转化。在改革实验中,他研读了中外教育家的大量著作,搜集了中外关于语文方面的资料。结合试教,几乎是每个单元都写札记,又从这些札记整理出诱导式教学法的22个课型,概括出引读十法。他立足自己的教改实验,学习借鉴他人的教改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性质、原则、教法等十几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写成了一部23万字的论文集,还先后出版了6部专著,主编了供中学生思维训练的专用教材和140万字的江苏省初中语文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实验教材。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一位德国青年卢安克,认定自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分子,尽管无人聘请,依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广西的偏僻的乡村,自费教育学生。他现在的开销是由父母给的,每年4800元人民币,其中22%用于复印资料寄给别人,40%用于捐款,38%学生和他个人用。他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赌博、不恋爱。他吃青菜,有时也没有青菜吃;吃红薯,也吃红薯叶,野菜有时也吃;有其它东西,就吃其他的,几个星期之内都不换,但他从未改变对教育的热心,真是“回也不改其乐”!他以身体力行让我们这些喧嚣而浮躁的人们感到羞愧!
其实例子无须多举。在这些教师身上,最为珍贵的是,他们都具有“超越世俗的高远的追求”。他们把教师当作事业的追求,他们既有美丽的对教育的憧憬,同时又有着可贵的对教育的身体力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能面向学生,能面向他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捧出他们的赤诚的心。他们本可以优游自在地在一个很好的地方很优越地生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改变那些摧残人的教育,他们或以巨大的激情潜沉于枯燥的实验和研究,或以顽强的毅力毅然脱下西装革履将自己变成一个“农村青年”投身于中国荒僻的农村,或以激烈的壮怀甚至让家人都作出巨大的牺牲扑向中国最苍白的最灰色的教育……这种面向教育的底层而又超越的世俗的精神,正是他们的教育事来之所以辉煌动人的原因。试问,今天的教育者们,有没有这种精神?那些依靠教育而风光而自肥甚至而损人、早已经踏上了小康之路、过上了教师贵族的生活的人,他们糟蹋了教育,使这本是一方净土的纯洁而高尚的教育变得污秽不堪了。在真正的教育者那里,他们应该感到愧疚!
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并具有“超越世俗的高远的追求”,才能脚踏实地地教书,春风化雨地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地感人——此乃古今教育不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