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在行进中反思 在反思中超越

作者:巴林左旗林东镇总校 张国春 来源:XSK 点击:2819

 

-------读朱永新教授《困境与超越》有感

 

《困境与超越》是朱永新教授诸多教育文集中的一卷,副标题为中国教育问题分析,作者是苏州大学教授,民盟中央常委,苏州市副市长,作者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站在教育之外,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坎坷经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书中作者在研究教育问题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者在结尾《任重道远》一文中说:我国的教育改革走过风雨,历经沧桑,总结十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是一项不断发展、持续的伟大工程。我们已经跨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后现代思想蜂拥而至,展望未来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教育改革在也恰当不过了。朱教授告诫我们不回避问题,直面教育危机,增强忧患意识,特别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研究教育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不会赋予我们更多的时间,只有在行进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我们才能有所超越。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是社会的产物,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教育和社会的其他环节一样,有自己特点和属于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今的教育无论是以形式和内容进行变革改革还是以学术为中心的改革,都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能促进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为其用而教、而塑其才,更多的为社会培养创业着和生力军。

教育的问题有很多是社会问题,社会的任何一个因素颤动,都可能引发教育问题。教育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社会所有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听到来自社会各式各样的声音和指责。我喜欢讨论,集思广益才会为教育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其赖以生存的阳光雨露。一个人的思路毕竟很窄,一个人势必人单力薄,经验总不会与时代与时俱进,狭隘会束缚人的思想,所以,长官作风和经验主义不应该在教育上有立足之地。

审慎的对待和分析发生在身边的教育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要把好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治好顽疾。现在教育制假低俗风刮的很大,假文凭、假论文、一哄而上,唯上唯功利......。

所有的所有,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影子。

当下,人们在纷纷指责教师道德的沦丧。当“公仆们”享受着高级轿车,进出于高级宾馆酒店享用着山珍海味前呼后拥的时候,教育经费不到位,教师的培训费自己掏腰包,学校裸露输电线路因没有经费依旧裸露,为了安全学校被迫剪短线路,因交不起电费学校的微机成了摆设......,原因是“没钱”,再大的理由也是借口。有人说,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之中,只让教师保持心里平衡是不公平的,整个社会的道德都处在失范的状态,只让教师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整个社会都狂热的追求财富,只让教师安于清贫是不道德的(摘自《困境与超越》281页)。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但是他说的却切中时弊,教师 不是圣人,教师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社会人需求的他也同样需求,教师需要温饱,也要养家糊口,谁也不能剥夺教师追求美好生活的 权利。有人把教师看做是道德上“圣人”那么“公仆”就可以失德吗?就能凌驾于社会公德之上吗?

办“补习班”,学生“择校”,体罚学生为何屡禁不止,因为它们满足家长的需要,主要是社会的问题和家长的问题。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配的不公,人们对“职业”产生极度的期待。家长总认为,有一个高薪级的职业,有了权利,就会步入天堂,我们这一代人失去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补回来,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自己的不满足,所以,家长狂热的追求教育最求分数,于是,补习班,择校、择班现象应运而生,这种缺乏人性和理性的行为,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是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真凶。对学生凶、厉害的老师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又有那个老师不喜欢受到家长的赞扬,狂热的追求分数,还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衡,为了分数,教师为孩子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时间少了,可以体罚和打骂,家长关心成绩,节假日把孩子送进了补习班,孩子在狂热最求成绩的重压下,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加之不良影视的影响,孩子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低俗、暴力侵蚀孩子的心灵。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优劣、评价学生的优劣导致孩子的心灵扭曲,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无所适从,出现问题了,当人们痛斥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时,需关于把批评的目光指责学校、转向教师,他们有没有想到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之一(摘自《困境与超越》282页)。

解决教育问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靠教育本身无疑是杯水车薪。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权势,轻蔑知识的时代必将过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长远的目光,看到教育的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源头活水的不间断补充,户枢不蠹是在不断运动中,增加韧度,不受虫蛀不腐烂。在信息时代,知识时时刻刻都在更新,旧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不及时得到补充,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必将被时代抛弃。所以,我们同培养学生一样,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开拓视野,积极摄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使自己终身受益。不断的摄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教学行为,正如教科文组织外联总干事纳伊曼所说:教学内容的80---90%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推理方法、搜集资料方法、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绝大多数的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多哦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做人、做事、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考试选拔而忽视对学生全面评价(摘自《困境与超越》216页)。我们的课堂不是这样吗?课堂上按教科书的编排内容按部就班,讲了例一讲例二,做完这个题在做那个题,反复的记忆,不停的书写,有几个认真研究学生认知个性,又有几个在认真的研究教材,众多的知识点中熟重熟轻,怎样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几位教师能把问题的思维和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有几个不是为了期末考试给自己带来“优秀”和“模范”成绩而绞尽脑汁,以至于使劲浑身解数,不怕失去“尊严”急头白脸。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是个人的认识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和认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重视学,重视学生参与,重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淡化考试的评价功能,强化考试的诊断、调节和反馈功能,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淡化教师课堂中“唯我”的地位,重视学生的自学和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培养,教师要少讲或不讲。

朱教授在分析我们教育评价的时候总结了教育问题中西方的差异:在知识学习上,西方重创造中国重模仿,中国教师总认为学生没有积累起足够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在考试标准上,西方重分析、强调纵向深入,中国重综合,强调横向展开。西方重求异、强调批判与独创,中国重求同、强调融合与公允。正式这种差异,我们输掉了很多,以前是诺贝尔奖,那么以后呢?我们能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多的要接受西方观点和方法培养我们学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穷追不舍,争论某一问题可以面红耳赤。在重视积累的同时,强调运用和创造,在分析总结时候,鼓励和肯定个性化的思考。

教育需要务实的精神,教育的改革不宜模仿,模仿就会失去他本身的特性,教育改革不缺乏理论,但缺乏对理论结合本地区实际的独特理解。有人把现行的教育或教育改革看做是“带着手铐和脚镣的舞蹈”,只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不断的在行进中反思自我,我们就能超越自我。

 

 

更新:2009-02-15 04:45: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