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师要靠学习求生存、求进步、求发展

作者:老范 来源:WL 点击:8427

——2008年黑龙江省“送教下乡”培训班学习体会

 

这次有幸能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省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在兴隆林业局举行的2008年黑龙江省“送教下乡”森工培训班,来回七天的时间,每天至少八个小时的学习,听了6位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且与来自省城哈尔滨的名师和其他林业局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其他参加学习的教师一样,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和体会,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以汇报:

这次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专家和名师来自省内教育界的不同单位和部门,虽然有的是专职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有的来自教学一线,但是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方向,必须要承认,他们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他们的天分、个人背景、成长经历、人生机遇、自身素质、工作环境以及个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等等都决定了也许我们这一辈子也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缩小这种差距,靠什么?靠学习。

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感受,也是我今天汇报的题目,那就是:《教师要靠学习求生存、求进步、求发展》。

首先来谈一谈靠学习求生存。我这里所说的生存并不是指生命的存在,而是指能不能在挑战日益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的教师职业中求得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也是作为教师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人的一生可能会变换和尝试很多种职业,教师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正像我以前和同事们交流的时候所说的那样:除非你有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否则就要努力适应这项职业。尽管教师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善,不再像网上流传的“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驴累、吃得比猪差”那么悲惨,但是,教师工作的艰辛和身心疲惫程度是不身在其中难以真正体会的,需要很大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但是在座的大多数教师还离不开这份职业,暂且抛开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最低限度来讲,拥有这份职业能让我们养家糊口。但是,怎样来适应教师职业,不被淘汰,换句话说靠什么保住这碗饭吃?靠学习。

我们经常说要认识并且正确看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每个人,包括每位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种差异除了表现在外表,还体现在个性、爱好、习惯、品位、能力等等很多内在的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差距,决定了面临境遇的不同和承受压力的大小。我认为首先要善于发现并且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像我们的有些学生那样,总觉得某某同学还不如我呢,总朝下看,总想通过发掘别人的缺点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不利于进步和提高。

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达到完美,事实证明,过分追求完美并不利于人的健康,容易得焦虑症和强迫症,而是应该通过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外表不如他,我修炼性格;秉性难移,我练口才;口才不济,我写一手好字;字练不出来,我有文采;文采欠缺,我逻辑性强;逻辑思维不活跃,我很勤奋……,如果一个人外表出众、个性鲜明、出口成章、书法过人、文采飞扬、思维缜密而又勤奋刻苦……那这个人就成了完人,所谓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完美的人几乎没有。但话又说回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一个人总要有几项优势,教师这项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你至少要有吸引学生、让学生佩服的方面,如果这些方面缺乏或者单一,那就很难生存。

说到这里有点跑题,好像和我这次出去学习没什么关系,其实我是有感而发的。这次学习,我和鹤立林业局中学(高中黄了,只有初中)的一位英语教师叫冯学军分到一个房间,他认识我们学校的张佩玉和梁斌,一起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冯老师是原来高中英语教师,高中解散之后,到初中教英语。据他所说,他们鹤立在教师整顿中经历了很多次考试,说来让我感触很深:最近一次,也就是07年暑假前后,森工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各林业局自行组织教师定编定岗。我们局两年前就实行竞聘上岗,教师不超编,07年暑假的时候田局长一句话,全员上岗。鹤立怎么进行的呢?教师根据职称、教龄、荣誉、学历等等打分,也就是所谓硬件占一项;教师业务考试一项,150分题,其中专业知识140分,教育理论10分。还有一项是课堂教学,教师讲课,五位专家评委现场打分,当场公布。最后按三项合计的总分进行排名,根据核定教师编制数从前往后掐。当时我就想,要是我参加考试、讲课我能排在什么位置,很有危机感。

包括上学期我们校历中安排了撰写课堂教学评析这项内容,是因为高楞林业局07年初对教师进行了一次考试,其中有一道题,要求评价一节课。如果没写过,没练过,可能无从下手或者不得要领,我们的教师虽然侧重点不同,许多教师写的还是很不错,至少通过练习,能够熟悉和掌握教学评析的基本写法,也是学习的过程。我罗嗦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的东西越多,越能够经受得住考验,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清河林区管委会不实行末位淘汰,那么好像就涉及不到生不生存的问题,但要想使自己不断进步,也必须要学习,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体会,教师要靠学习求进步。

其实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套用了初级中学办学思想中的一句话: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求进步、求发展。特别是当前清河林区实行教育目标化管理,对于初中和高中要求的重点还是提高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要学生成绩。我觉得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育体制、办学机制、生源质量、教师素质等等。对于教师来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味地抱怨体制和机制,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生源质量差都改变不了现状,那么只能从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上做文章、下功夫。有的老师可能会想:你范玉涛刚脱离两天课堂,就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能力强啊、你素质高啊、你成绩好啊?恰恰相反,我常常感到自身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不足,并且因此受过强烈的刺激,在这里多说两句,我是佳木斯师专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的,毕业14年除了在语音室工作两年,也断断续续总共教了10多年英语,我虽然通过了大学公共英语三级考试,但因为我缺乏对英语专业知识系统、深入的学习,我自认为英语也就是高中水平。而且我还有一个感觉,这种感觉可能很多老师都有,那就是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除了因为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孩子爱问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和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我还能应对上,但也有丢面子的时候,所以我越来越感觉我英语知识的捉襟见肘,底气不足。举个例子,上学期九年级一个英语不错的女生,学习很认真,也很努力,课下问我两个词的英文拼写,我知道这孩子丝毫没有难为我的意思,她只是想请教老师,老师嘛,在孩子心目中一直都是知识的化身。这两个词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一个是棉花糖,一个是果冻。在孩子期待眼神的注视下,我当时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满怀自信、语气坚定、表情慈祥地告诉她正确答案,然后再顺便拓展几个类似的小食品的英文名称,并且鼓励她以后有问题要积极地问,老师就喜欢爱问问题的学生,那将会多有面子,多树立威信。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的确没有对这两个词清晰的印象,我大脑飞速旋转,希望能搜出点线索,可是没搜到,因为我没有储备,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但是我觉得棉花糖可能会是个合成词,棉花cotton和糖 sugar还有candy这两个词都学过,我就告诉她:棉花糖可能是cotton sugar,只是可能,果冻呢,老师还得回去查一查。结果我回到办公室一查,三个英文单词有棉花糖的意思(spun sugar, candy floss, cotton candy),但是并没有我告诉她的那个,其中有一种是cotton candy,果冻是jelly。第二天我把这两个单词写在纸上给了这个学生,说老师帮你查到了。学生说谢谢老师。你们能想象出来当时会是什么感觉,很尴尬,不好受。虽然韩愈曾经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我相信没有哪个教师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通过这次听了两节英语名师的示范课,我更加感到自己差的太远,甚至有种误人子弟的感觉,假设我的学生让人家那样的老师教,肯定要比现在成绩高、兴趣浓、能力强,这种感觉真实而强烈。知耻而后勇,怎么办,学无止境,还是得学习。

另外,这一次通过和名师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回来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师离名师有多远,差距有多大,是不是永远无法超越,怎样超越。这就是我体会的第三点:我们的教师要想发展,赶上或者超越名师,还得靠学习。

我觉得,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完全具备成为名师的素质,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回来整理学习笔记,我发现不光是这些教育专家本身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且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或多或少地阐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教学实践要有理论指导,教师要通过学习,锻炼和提高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归纳理论的能力。跟名师们交流,我也发现:她们在运用教育理论来阐述观点、评述问题的时候也是信手拈来、思如泉涌、滔滔不绝。反观我们的很多优秀教师,并不缺乏专业知识、课堂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也许我们不足的恰恰是教育理论的积累、对于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以及超越自我、不断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谈了这么多关于学习重要性的看法,并不是想表白我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得有多深,体会得有多大,做得有多好。更多的是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比如,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了我教育理论知识的溃乏,所以,在学习回来的途中,我到南岗书店买了一本新版的《教育学教程》,准备回来充充电,可是,目前也只看了三分之一。我自我剖析了一下学习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主要是两点:1、惰性,也就是懒,躺着听音乐比坐着看书舒服。2、缺乏动力,好像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很难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当然还有毅力不够、缺乏学习习惯等等很多原因。但今后,我希望和大家一道,彼此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这学期初级中学工作计划中有“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希望通过举行读书笔记展和读书报告会,来激发广大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读书和学习来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参加学习的一点肤浅的体会,语言杂乱无章,看法也可能有不当之处,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哪怕是一点点的共鸣。

最后,用一句格言,与各位共勉吧:人生的高度并不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你所朝的方向。
 

更新:2009-02-13 05:16: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