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先立己 ——从《现代教师读本》谈教师自我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
前几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语文读本》,那是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希望给我们教育的对象开拓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现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现代教师读本》,则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同样开阔、自由的精神天地。
由关注学生到关注教师,这或许是反映了我们教育改革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首先是一个教师的民主权利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来健全校园民主制度,促进教育与教育改革的民主化。这样才能根本改变教师始终是校园里“沉默的大多数”的现状,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与教育改革的主人,使教改变成教师的内在要求,从而获得教改和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尺度。这或许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正视与解决的关键性环节。
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自我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事实表明,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否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同时,我们还要指出,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精神发展的需要。
于是,就有了“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提出。我们这套《现代教师读本》就是为适应这样的要求而编写的。《现代教师读本》分为五卷,大体上表明了我们对通常所说的“教师素养”的内涵的一种理解。在我们看来,它应该包括教育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以及教师自身的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立人的教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师的“全面和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也应该是“立人”,目的是要“使教师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教师”。
我们讲“现代教师”,并非要割断历史的联系,相反,我们要强调,“现代教师”首先应当是“教师”。说起来,这几乎是常识;但这些年许多时髦的观念恰恰模糊以至遮蔽了教师的本职,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失职”。因此,谈教师的素质,首先就是要回到常识,要“像个教师的样子”,“尽职敬业”。教师本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也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于是就有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相互的关爱中的共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一个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有了这样的自觉追求,就会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天职”,即内在生命的需要,不管外在条件多么恶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认定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做教育的守望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教育的理想主义,教师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
教师应当“老老实实教书,堂堂正正做人”。“尽职敬业”,就是“老老实实教书”;我们还要做一个“有良知有尊严的教师”,因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现代人”:“现代教师”的概念就是建立在这“现代人”基础上的。
“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信条。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要求“社会人格”,认定人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育学生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现代教师担负着这样的现代教育的使命,他自身也必须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承担意识的现代公民,同时也须具有现代团队精神,“学会共存”。
现代人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同时,也追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现代教师的精神世界必须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发现真知为惟一指归,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逻辑。现代教师的独立人格,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一个现代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这里统一。
现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民主与平等的精神。这对现代教育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教育平等关系到人的发展起点的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与前提。关注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这可以说是现代教师的职责所在。这背后有一个对生命的大关爱,即“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
教育的民主与平等的另一面,就是要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摆脱封建制度下的半人身依附关系,也要抵制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商品交换关系的侵蚀。
我们所说的“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师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既是作为现代人的教师的权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教师的物质生活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更应该是丰富多彩与高质量的。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一个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情趣,富有教养,仪表不俗,气质高贵的全面发展的教师,一个虽有缺陷但个性鲜明,有真性情的教师,对青少年的吸引与影响,是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甚至是更为根本与深远的。现代教师在处在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
以上所说,除第一条“尽职敬业”是教师的底线,其余都多少属于理想状态,即所谓“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现实教育中的教师,实际上是深处在各种困境中的。除了现实社会与教育的弊端所造成以外,也还有现代教育本身的悖论所带来的困惑。
我们前面说到教师的本职,这其实是一种“公职”,现代教师是国家公务人员,他是在国家的教育体制下,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进行教学工作的,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拥有的个人自由与独立性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所执行的既是社会意志,又是国家意志,这二者既有一致更有矛盾,甚至会发生激烈冲突。而教师的个人意志与追求和社会意志与国家意志更可能有矛盾与冲突。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在这三种意志的张力中进行的。这是现代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与困惑。
现代教育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制约与冲击。还有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与冲击。既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又不能随意迎合,这都是现代教师所遇到的难题。
当然,这都属于宏观的考察,它构成了这套《现代教师读本》编写的大背景,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反复讨论的。我们给自己定的原则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因此,这套书我们的目标是有限的,低调的:不过是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提倡一种读书风气,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拓开一个相对广阔的读书视野,提供既有经典性,又有现实情怀的,具有可读性的,经过精选的阅读文本,以帮助老师尽快进入读书状态,将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达到精神的滋润与升华。尽管做了努力,但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老师们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