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做时代特色教师
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不论在学历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和全国新课改的推进,还存在很多的不适应,与日新月异的教育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当前单纯的智力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升学命运的评价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得课堂教学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依然故我,穿新鞋走老路,表现在教学为考试服务,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被受剪熬,这种以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仍未打破。其结果是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浓,教师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怨声载道。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要改变语文教学课堂一潭死水,缺乏生气的现象,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巧设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爱因斯坦说过:担出问题往往比解决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地创设问题情境,生成课堂问题,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结合课标生成问题框架: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文章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父亲是怎样“赞花生”的?找出父亲教我们“学花生”的句子,从中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这一系列的的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孩子们高高举起的手,一次次对问题精彩的回答,一张张甜甜的笑脸,构成了课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合理开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丰富有味起来。因为借助想象,可以让学生“精婺八极,心游万仞”,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想象能让学生的学习和智力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课堂却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都被老师的苦口婆心占据了,老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学生成了做接纳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他们口吐莲花,句句珠玉,在知识海洋里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教师的滋味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足学生自由地探索知识和交流经验的活动时间。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代替权威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对他们的言行要给予合理的点评、激励,不能全凭教师好恶,感情用事。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展现。
好奇是创造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关键。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自己备课,自己学习,自己讲课,自己批改作业。但这绝不是教师完全丢开教学,必须当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我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法就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改变那种学生只会被动学习的无奈局面,生字老师给查了,段落老师给划了,中心老师给归纳了,写作技巧老师给分析了,作业老师给改了,错误老师给归纳分析了……。再说,让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四、 课堂沙龙,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
针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如果我们只知道苦口婆心地讲,难免会造成“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后果。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借助文学或艺术沙龙的形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艺术天堂,从而接受艺术的熏陶,例如在给学生强调生字词时,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发音和写错别字引起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自觉而愉快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为了纠正读错用错字的现象,我曾经给学生讲了一则笑话:一个同学在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歇)一喝(歇)。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歇)了喝(歇)’。学生听后,哑然失笑并愉快地纠错。可见,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五、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要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讲的同一道理。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浓厚的氛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来给学生提供游戏中学习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比如我常开展的 “语文知识抢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语填空”、“歇后语我来补”、“小谜语大智慧”、“你送我一言我还你一语”、“活动我策划”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鼓励赏识,让学生品味人生的价值
凭心而论,我自己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而十分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就算是善意的批评,心里也有几分不舒服,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为他的成功而鼓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更多品味人生价值的空间。
总之,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作为时代的教师,应该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学的做法。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积极开发有益的课堂教学经验,将创新自身教育模式,做时代特色教师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