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谈小学数学教学教研文章的撰写

作者:陈洪杰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 点击:9452

 

 

怎么写?

一、避免宏大叙事

教育论文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追求宏大叙事,求大、求全

追求宏大叙事,容易陷入八股文。

在形式上往往有三四个小标题(最少要凑齐三个),标题的句式和结构往往相同,标题下的内容的篇幅也往往相同。这些标题不仅写这个问题适用,写那个问题也适用;不仅写数学论文适用,写语文、科学、思品论文也适用。

——整个的感觉是,有个框架就可以往里面填内容,而不是为了文章的内容去构思结构。形式为实质服务,但这种填空式的作文法是本末倒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关注”》(5200字)

一、关注“事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二、关注“道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三、关注“用途”,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四、关注“思想方法”,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2100字)

一、提出问题方式由教师预设变为学生生成。

分解质因数用短除法

二、解决问题方式由反复解说变为激发思考。

判断题:0.3÷0.2=1……1

三、深化问题方式由反复训练变为思想提升。

21.45÷15=1.43的多种方法

 

《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初探》(2500字)

一、作业数量个性化,呈现层次性

二、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三、作业过程活动化,突出实践性

四、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五、作业评价多元化,体现激励性

六、作业编制标准化,体现科学性

七、作业批改学生化,体现民主性

八、作业反馈多元化,体现交互性

九、作业教学动态化,体现生成性

十、作业管理网络化,体现时代性

(严重的“性问题”是学习西方的后遗症。)

 

类似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怎么落实素质教育》、《数与代数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构想》(3000字)、

《谈营造小学数学民主课堂的策略》(2500字)、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3000字)

 

可读性差、味同嚼蜡、蜻蜓点水、老生常谈。编辑不喜欢,作者自己会回去读一读吗?

作为整理思绪的方式(思维线索)可以用,但作为文章结构要少用,甚至要有意识地突破掉。这样的文章甚至要有意识地少读、略读。

——把自己的文风给败坏了。

——把自己的说话方式给败坏了。(例子:王小波在云南、官方口吻带入日常生活)

“世界上任何题目都是内行觉得太大,外行觉得太小。”

——余光中

 

二、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变式,要警惕。

喜欢使用新的概念、新的词汇、新的手段,不能辨证地看待新与旧,没有抓住教育中的本质的东西。

建构主义、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数学生活化、小组合作……从理念到操作,时髦的东西很多,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教育的大问题是新词汇太多,变动太多,而积累太少。

变动太多的教育词汇,不利于积累,因为每个词都意味一定的经验,一定的意蕴,词与词的联结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抽象,构成了我们的意义世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寻找既有词汇的联系,而不是不停地接纳新词,因为每一个新词的进入,都意味着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未必会让思维加深的。实际上,深刻的哲学家往往是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中走得很深。我们在学习别人的词汇时,隐约把握了他们的思维,我们自己的语言本来可以带领我们的思想所能达到的桃花源,却再也难以寻找。

 

认识的片面性——

1.克与千克:运用了很多学具、组织了很多活动不等于充分体验,“课堂的民主是什么?民主是自由和控制的结合。”(深圳)

2.三角形的认识:小组内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预设太低。掌声太多,影响积极性。(南宁)

3.算法多样化——《除了“还有吗”,还有吗?》

——只要最后正确的结果出来,教师就敢说是落实了理念。

——对理念的片面解读,导致对情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的误用、滥用。

4.大纲不大,标准不准

5.应用题教学,不要数量关系了?计算教学,不要操练了?——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形式和对课改理念的误解结合在一起,加深误解,产生排斥。

“矫枉过正”是一种文化需要,但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

不知道课改理念的边界(适用范围)而大说好话的往往形式主义。

“爱,不是因为她/他完美,而是因为她/他丰富。”

 

新形式的错误组合——

1.听分数的认识和找规律:课堂中音乐的使用——就是素质教育?开发大脑潜能?(无锡)——“音乐是好的”和“音乐在哪个教学情境中是好的”,是两个问题。要具体分析。

2.听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56+2估出来是五十几,56+6估出来为什么就不是五十几了呢?最后呈现一些错题让学生估算(常州)——估算是课标强调的,也需要渗透,但放在对计算教学长段的考察当中,低年级不宜渗透估算。

3.超市购物——各种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爱心)是不是流于形式?

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获得的体验和在现实中获得的完全不一样。比如,在模拟的捐款中个个都是道德模范,但只有在现实的捐款中学生才会体会到放弃、奉献的含义。购物、买车票都是如此。

4.四年级下画图解决策略——用尺来画草图,严谨、认真的精神。灵活的精神,用草图的意识,要方便。——由关注画图的完美联想到条形统计图、分数教学中对涂、画、圈等形式的强调,而这些和数学思维无关。

 

新瓶装旧酒,无味!

新酒装旧瓶,可惜!

 

《考试一家亲》中的招聘面试。

发现形式主义,辨析成因,提出正确的理念和操作策略,往往能成就一片好文章。比如《“……热”的冷思考》。

避免形式主义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积累,要有底气、勇气。不随波逐流。

三、要用鲜活的例子说话

鲜活的例子是叙述的起点,是理论的例证,是智慧的载体。

“盐是身体必须的,但没有人喜欢直接吃。”

鲜活的教学案例(课例);学校场域的生活(学生的、老师的);鲜活的比喻。

 

《警惕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测量圆周率操作活动2006年年会一等奖论文)

——形式本身的教育意义。(“开会讨论民主,不来的算旷工”)

《借事说理,事半功倍》(角的度量,连减,一篇随笔)

——事物是内在联系的,更大层面的沟通。

曹琛:《告别“无奈”——一年级“统计”三次教学的对比与反思》(2007.6)

何雪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2004.6)

 

1.问题呈现型: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2.经验分享型:利用故事和叙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理论无法取代的默会知识。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实据。

4.教师成长型: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教师成长的历程,其中的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

 

例子呈现了理论不能提供的细节,理论没有穿过这些细节,则不能达到实践的层面。对理论的理解缺乏例子的支持,理解也是不全面的。

例子给了道理一个存在的语境,通过这个语境,道理才成为道理。

“好的问题如《桃花源记》中渔人面对的景象”——吃螺蛳。

甚至可以用例子构建一套体系:跳一跳,摘桃子,就是个例子。(王志民的一篇文章。)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

——[美]舒尔曼

 

朱文君:“教学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恰恰是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里,蕴藏着丰富的具有共性的观念或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聚焦细节,放大细节,就可能使教学研究摆脱在理念的圈子里打转的窘困,走向实质性的突破。平凡的细节被理论穿越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理论,只有穿越了一个个细节,才能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真正的研究就从眼下的细节开始。珍惜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把你的细节用你的笔头表达出来,也许事例之后你没有说什么,但是,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戴树琴《吕海东的童年》:“童年,是在明白考试的重要时结束的。”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珍惜身边的例子:12-8,13-9;“我的36是乘出来的”;成人的估算意识……

 

四、要“贴”着例子去说理

教师很容易就把反思拔到云端

问题抽象到一定的深度的时候,需要抽象的理论来阐释,甚至哲学的介入,但更多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判断,把你的一些词句、结构、观点移到其它文章去试试,说不说得通。

吴汝萍的文章

我的两篇文章:一篇分数、一篇小数。在这个标准上,前者打90分,后者50分

 

分数认识的教学,教师容易把焦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圈一圈这样的操作;

2.注重为学生提供分数感知的材料和情境;

3.注重让学生正确地说出分数的意义。

1.操作的思维含量不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操作。

2.提供分数感知的材料和情境单一,同质化严重,学生很难经历抽象概念的过程。

3.语言的训练关注说的结果,忽略了思维的提升。

 

一、要注意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的开放度

二、在教学细节的把握上要精益求精

三、要注意(数)概念教学的转向

四、待思考的问题

 

方法论的一个问题:“有可能错”的理论才具有解释现象的能力。

不可能错的理论同时不能被证实。

“我要用的是可能错但刚好把正确的逻辑延伸到错误圆圈之外的文章。……现在很多教育文章都是不可能错的,看了无味。”

 

五、开门见山、直来直去

1.不要引用太多,掉书袋没意思:顾彩红。(600字砍到200)

三分之二页的时候一定要切入正题了。和教学是一样的:十分钟之内必须切入数学的东西。

张翼文:我上了一堂……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片断如下,求教于同行。

2.华丽的辞藻是一大害:王志民《“跳一跳,摘果子”的新思考》

不是不要文采,但不要以文害义。尤其在数学学科,理性的美更迷人。

用自己的话来说,把理论内化,把课标内化。把原生态的观点呈现出来,表达出来。

不要追求时髦的术语。我们用最朴实的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们以最朴实方式呈现自己最本真的东西。“自己的文章,本真的文章。”

别人评价汪曾祺:简简单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就是别有味道。

 

治学,“无一字无来由”——为文,“我以我手写我口。”

 

六、在写作和投稿之外

动笔的习惯(动笔就是在反思,在研究)

开放的心态(对新理论、权威,即不惧怕,也不排斥)

时刻学习:班门弄斧、去给专家拎拎包。

 

读稿是读你这个人:你的思想和情怀、你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你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好的文章带着你的体温,想藏都藏不住!

 

当你在思考、写作中找到灵魂的位置时,文章能否发表早已不重要,而此时,你的文章却往往能够轻巧地发表。

我们忘掉功利性的写作,回到真实的自我表达上来吧!

怎么投稿?

一、分析杂志的特点

每个杂志都有它的办刊追求,不同的办刊追求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投稿就要抓住这个特色,投其所好。

比如,我们杂志对文章的基本定位是“实践经验+理论反思”

实践经验是为了给教师直接可学、可用的招数。

理论反思是为了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是练内功。

所以,我们杂志是上达理论、下通实践的。课堂实录、教学一得、微型研究最受欢迎。

教学随笔、园丁故事、个人成长经历,基本不接受。比如《老师,您太不爱笑了》

 

其他杂志比如会刊,有一些全面的文章,这类文章也不是很适合我们杂志,比如《小学数学现代学习方式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小议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还不错,比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四结合”》

可以写一本书的,我们基本上也不用。

把我们的杂志和同类杂志作比较,《小学教学》、《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课程教材 教法》

 

二、分析栏目的特点

比如,“教学研究”是没有栏目名的,但把不同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进来了:名家特稿、课堂实录、案例反思等;

“教师论坛”话题要有争议性,观点要鲜明,比如,新课改拒绝虚假案例,三角形的定义能否修改,人为统一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是不可取的,有必要算法多样化吗,等等。

“教师进修”:学校层面的,如何组织教研活动、如何听课和评课、如何加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概率论、心理学、逻辑学)

教学一得:精妙的一招一式,通俗明了、简单易用

数学园地:数学游戏、思考题选编、如何折任意的真分数、连续自然数的整除问题

数学奏鸣曲:谈祥柏老师的专栏,数学和历史、文化

课外讲座资料

其他:国外教育、文章的补充意见、数独游戏、绘图软件介绍等。

——抓住栏目的特点,注一下投哪个栏目,有的放矢,命中率自然就高。如果你写出一篇文章,好像不属于这个杂志的任何一个栏目,那就难办了。

 

三、要了解杂志的编辑流程

我们提前三个月组稿的,9月15日的时候就发了12月的稿子了,所以要配合进度的话至少提前3个月投稿。现在一般不配进度,但你注一注文章的内容是什么版本几月份教学的,我们一算刚好赶上进度,自然就乐意用。比如,你9月投来的稿子,12月中旬要上的课,我一看,刚好!

 

四、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增加印象分

1.忌讳一稿多投。几个杂志之间都交换的,编辑也都认识,会引起反感。如果发现两边都录用了,那就要向一边解释清楚。坦诚地说,编辑能够理解。

2.纸质文稿的形式。

单面A4纸打印(不要用水印复写纸)、

字体、行距;格式(大教训);装订。联系方式、e-mail

3.电子文档,不要只注“投稿”,甚至什么都不注,最好就是直接写文章标题、投稿的栏目。文章要有个附件,不要直接放在邮箱里,附件最好以文章标题命名。

 

五、学会和编辑交流

经常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于跟编辑交流,他们在投稿前后,会给编辑打电话,交流沟通一下:陈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写了一篇稿子,您看看,给我提提意见。稿子投来,过段时间再给我打电话,想听听意见。——但不能追得太急。有时我仔细写出意见,我说我给你寄回来,结果对方说:不要了!不要了!——此时,拜托,你就收了吧!

我们杂志会寄出校样,有心的读者会对比校样和原稿,知道编辑改在哪里,改得如何,如果你能指出改得不对,那最好!作为对自己负责,可以对比着看。——可以利用校样,回信,写感受,等等。有想法要交流——我们从小被告诉要听话,要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由的老师也是这样。有个性的老师。

如果真的很想知道文章的下落,可以适当地问一下,但不要太频繁,谁也不喜欢被别人盯着工作的。

 

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

 

更新:2009-02-04 03:53:4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