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谈谈教师的读书和写作

作者:BX 来源:XSK 点击:3125

2008年7月31日

在读书写作方面,我就向大家提点建议吧。

一、多读精篇,做好笔记或摘抄。

现在写作用得到了,就想读一点东西,但是我们老师的时间又那么宝贵,需要读的书又那么多,真有点茫茫然的感觉,哪本也想读,哪本又读不好。怎么办,读一点精篇吧。听别人介绍的很好的书,可以读,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挺好,可以拿来读读。也可以到阅览室里借阅教育专业方面的杂志或报刊,找里边的精华篇章研读,看人家的理论层次,看人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比如:《思想理论教育》、《教书育人》、《班主任之友》之类,还有大量与本学科有关的杂志。报刊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导报》、《德育报》等,在读的过程中最好把好的理论,好的句段摘录下来,以便供以后写作作参考。我是喜欢在网上阅读的,网络无边,任你漫游,好的东西多得很。在网上阅读做摘抄是比较容易的,看到好的句段随时复制、粘贴下来,就象点菜一样容易。你可把这些摘录的保存,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复习一下,对自己的写作会有大的帮助。

二、寻找主题,构思文章的基本框架。

好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些切入点作为一篇文章的主题。比如:在一次放学后,我听到有的学生在背后谈论,“你的作业完成了没有?”,“完成了,我是“克隆”的某某的。“ 学生们竟然把一现代名词“克隆”嫁接到了抄作业上。我借机在班上巧妙处理了此事。之后,我根据发在学生中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整理,遂成一篇《学生们喜欢上了“克隆”技术》,发表于《德育报》上。还有,一个周末,家里停了电,玩不成电脑了,一个人独自在家异常郁闷,我便随意翻动学生时代的留言册,其中,班主任老师的一个赠言给了我深思,她写道:“我认为,做一名教师只要时刻想着不误人子弟就足够了。”是啊,我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我有多少心思用在了学生身上,我有没有尽到一名做教师的责任。当此时,感慨万分,便写了《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老师》,被《旅途》杂志收录。还可以在读别人的文章时产生灵感,一次我读了《班主任之友》的一篇关于种菜和教育学生的文章,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养花和培育孩子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我写了《养花得出“育人经”》,刊登在《教育文学》上。确定好了主题,经过大脑的构思,文章的基本框架也就出来了。

三、广聚“材源”,为写作打好基础。

确立了主题,下一步就是写作了,这时你会觉得你的思路还不广泛,词语也很匮乏,缺乏理论作支撑,就像建房子有了主体结构的砖瓦木料,缺乏沙石水泥一样,怎么办?广泛搜集材料了。你可以查找资料中有关对你写作有用的东西,也可以到网上搜索、下载。资料搜集得越多越好,把你搜集到的资料统统阅读上几遍,在这期间可以删剪那些对写作没用的东西,最后这些资料就融入到你的思想中了。整合吧,下笔吧,下一步就开始垒房子了。

当然,现在有许多人是靠“整合”别人的文章过日子的,把人家的文章段落大段大段的剪贴下来,几个段落拼凑到一起,在上边冠以好的题目,这篇文章就是自己的了。“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抄袭,还美其名曰:“天下文章一大抄,你也抄来我也抄。”这里边有自己的思想吗?你见过农村妇女给缝补衣服吗,把一个个的补丁用针线联起来,这样看似一件不露肌肤的衣服,其实那一个个的补丁是明显的不是一个整体。

四、 等待灵感,不要希望一气呵成。

写文章是靠灵感的,有时在你工作中,或者与别人交谈时,或者休息放松时,甚至难以入睡时都会产生灵感。在你大脑一闪念的同时也是你写作的最佳时期,这时你就可急速把电脑打开,或者迅速铺开纸卷,运用整合的材料,挥笔疾书。当然,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时候也是有的,但那是写作水平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时。多数情况下可能有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心急,不要为此伤脑筋或者丧失写作信心,这时你可以先放一放了,等以后再次集中精力思考此事时,或者再次有了兴趣时接着写下去。这件事有可能放下很长时间,也有可能就此放弃了,也不要觉得可惜,因为你对此文写作再也没有灵感了。

文章即使写好了,也不要急于投稿,先放一段时间再说,等过一段时间再来读,这时你会觉得很多地方是不合适的,这便是你修改的过程。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修改是很重要的。

五、 善于交流,创造写作的最佳时机。

交流是写作的活水,在和别人交流中会让自己的写作得到提升。你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文章和看法贴到自己的博客上,同时点评一下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来二去,志同道合的朋友之情便建立起来。和普通博友交流是个相互促进,和名师交流便可仰视大家风范,得到名师的推介。网上可注册的网站很多,小到本市教育网站,大到全国性的教育在线,都可注册。我们最好选即能接触到名人大家,又能和自己一个层次的博友交流的网站注册。我在过去也注册了几个博客,可是上去看得频率很少,文章也少发,甚至注册以后就再也没去过,直到今年三月份有人介绍了“成长博客”给我,我发现在这里就象到家的感觉,于是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文章都贴在上边。别人还真的给我点评,甚至有名家的鼓励。当然我也及时回复人家,把热情的博友加入我的友情链接。一个多月来,我已认识了几位博友,也了解到了一些网络名人,知道了他们的高深理论。

与别人合作也会提供自己创作的机会。我们一般人都有着一种惰性心理,就是怕动脑子,不愿意深入思考。虽然看到别人出名了自己也心动过,就是没有写作的勇气。我也是这样,手脑懒得很,但别人说:我与你合作写一点东西吧,我会愉快得接受,因为别人带动了我,给了我动力。可能,我也同样带动了别人,这种合作不也是很好么。我就与别人合作了好几次,我们都得到了共同促进。

还有就是加入一个促进教师成长的团体,在一个学习创作的良好氛围里就能克服自己的惰性。我们学校就成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叫“教师学习型研究共同体”,这个民间组织在我的主持下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教师们搞学习研究创作交流的主阵地。

六、争取约稿,提高自己稿件的命中率。

当然,报刊编辑直接向你约稿是最好的了,这样你投递稿件时命中率是很高的,但目前我们的知名度不高,人家编辑不会成为你的“作探”向你约稿的。怎么办,你可以把自己的多篇文章向这家报社投递,争取与编辑交流的机会,让编辑逐渐知道你的名字。还可以看这家报社的公开约稿,根据人家的命题要求创作出来投递。网络上公开约稿的地方也很多,有的教育网站如“新生代教育网”就有专门的“征稿用稿”栏目,这里集合了多家报刊的征稿信息。比如:现代教育导报“对话”征稿:观名师课:得其“形”还是求其“神”?请各位老师以此为话题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你如果感兴趣这个话题,就可以如期写成及时投递。

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分成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模仿阶段,多读、多看、多思、多写是我们创作的法宝。当然,能够把名家的理论和思想熟记于心,把名人的名篇和佳句形成与诵的话,那就更有“取法乎上”的感觉了。总之,只要坚持勤学苦练,坚持笔耕不辍,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彼岸。老师们,“志当存高远”,我们都不希望一辈子当一名教书匠,都希望自己在教育界一展自己的青春才华,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更新:2009-01-31 07:26:4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