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优质课评选看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ling_miao 来源:XSK 点击:2360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要成长什么呢?就我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来说,目前我园教师专业急需提高的是教学活动中指导策略的有效运用。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提高教师适时、适宜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的能力,促进她们的专业成长呢?优质课评选则是我们采取相关的策略之一。
 

为此,我园于六月五开展“分享阅读优质课”评选活动,这次是对我园实施 “分享阅读”课程研究的一次检阅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展示。本次活动共有13名教师参加,幼儿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评选活动。比赛分为现场教学与现声反思两个部分,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评选活动很快结束了,但是每个参赛教师在比赛时的或是紧张、或是幽默、或是机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听课中我收获不小,我为教师一年来专业获得的点滴成长感到欣喜,这次活动从教师们的教育指导策略的运用折射出了许多新理念。
 

一、关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策略
 

1、多种形式的导入激趣:导入不但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便于幼儿领会新知识,还应更加注重激发幼儿学习新教材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许秀霞老师的配乐连线游戏导入;王梅玲、李爱英教师的实物展示导入;周小花老师形象生动的律动导入;洪淑玲老师的情境范图导入;教师们根据活动目标、内容的不同,以及自身教学风格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导入活动,都有如童话故事中风婆婆的魔术棒一下把幼儿分散的思绪聚集起来,使幼儿对活动产生了兴趣。
 

2、生动的体态语言激趣:教师们不同的体态语言风格均体现了“以情激趣”,李爱英的语言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抑扬顿挫,体态语言则依靠举止神态传情达意,时而含而不露,时而极富鼓动始终紧紧地牵引着幼儿萦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地思考;张英妹夸张生动的体态语言把原本拘谨的小班幼儿轻松地带入了故事生动的情境中;江丽萍、王梅玲、洪淑玲语气舒缓,营造了优美、诗境般的氛围。
 

3、自主学习的氛围激趣:周小花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选择,在幼儿的扮演、坐位安排,幼儿操作材料的选择上都没有过多地去干预,都是让幼儿自由地去选择,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自主的活动,由于老师为孩子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因此虽然是借班上课而且是从未接触过分享阅读的小班幼儿,孩子们同样显示出来的对阅读的无比兴趣。
 

二、关注活动中化解重难点的策略
 

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备课,改进教法,灵活处理教材,抓住每个活动的重点,运用有效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学的有效性就能明显提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们在突破重难点方法做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开门见山,难点前置:老师们指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如小班《虫虫虫虫爬》这一活动的重难点在于让幼儿知道用分格、运动线条来表示一个动物动态的运动过程。洪淑玲老师在活动开始时出示了一张画有连续动作的图片(一个小朋友跑步经过草地,绕过池塘,来到花园),提问“图片上有谁”“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每张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从哪里跑到哪里?在幼儿充分讨论之后,老师总结“原来呀这三张图片是画的是同一个小朋友,这三张图画放在一起我们就知道了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通过图画表意的具体形象性突破了难点。而周小花老师依据借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重点定位于能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相关动词,于是在活动的一开始带动全班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爬、飞、跳、游、跑”等动作,一个幼儿边飞边说:我的蝴蝶是这样飞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及时点评“哦,这只蝴蝶飞的姿势可真美”,这么一演、一说、一评价,教师通过肢体动作的形象性让幼儿进一点理解了词意,从而突破了难点。
 

(2)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老师们把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由易到难当幼儿目标能力增加时教师及时提供一个可使儿童实现高目标的条件,引导他们走向实现更高的目标。如:大班《小蛇要走了》中许秀霞老师将难点定位为,观察画面体会读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递进的游戏,第一个游戏《表情连线》,一方面使得活动的导入环节增添了有趣的游戏成分,另一方面在绘画感知了人物的几种基本的表情;第二个游戏《说表情》依托幼儿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让幼儿在感知了人物的几种基本的表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些表情;最后教师借助《表情匹配》游戏,让幼儿将画出的人物表情与故事中的动物表情匹配,有了之前图像直观形象经验和自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幼儿很轻松地把握住了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动物们情感的变化,从而一步一步引着幼儿达成目标。
 

(3) 把握已有经验,搭建支架:在教学中老师从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松鼠的商店》中,当阅读到第六页时……,老师提问:“这种坚果怎么包装呀”孩子们想了一会儿,不知如何运用学习量词,这时一个小朋友说:“是一桩一桩的”由于孩子平时对一串一串这一量词使用较少,因此在活动中不能灵活运用,这时老师拿出了一串荔枝问幼儿“这么多荔枝结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一……荔枝”很快就有孩子说“一串”。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状况的基础上(孩子一般都能正确说出一串荔枝)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起点,引导幼儿迁移运用已有经验(出示一串荔枝,引导说出相似连接状的一串花生)有效地帮助幼儿摆脱被动学习,达到幼儿自主说出量词的目的。这串荔枝便形成了幼儿学习的支架。
 

三、关注活动中提问的策略
 

分享阅读大书阅读环节是幼儿在老师的伴随下,在和老师一起分享图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阅读、体会阅读乐趣的过程。通常,这种伴随主要通过师生问答来实现。老师需要运用不同功能的问题来营造阅读氛围、探寻幼儿阅读理解水平,展现推断、分析、预测等阅读方法的运用,启发幼儿主动思考,从而帮助实现幼儿与图画书的交流。因此,一个老师会不会提问,在大书阅读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本次评优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关注到了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来促进了幼儿阅读技巧的提高。
 

1、追问的策略:追问的提出形式为对同一现象连续发问。例如在《小蛇要走了》活动中,阅读到第三页时,有句话“噢,不!小蛇要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江丽萍老师让幼儿推测是谁说的,幼儿很快就说出“是长颈鹿说的”,为什么幼儿会这样认为呢?他们是如何思考得出的呢?于是老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是长颈鹿说的呢?”“因为前面一页是河马对长颈鹿说小蛇要走了,那现在就应该是长颈鹿对小猴说了”通过追问,幼儿描述和解释了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追问可以帮助幼儿组织信息,促进反思,发展幼儿的元认知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追问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阅读思考过程,了解幼儿思考问题的方式。
 

2、建议的策略:在《虫虫虫虫爬》中的最后一个拓展活动中,洪淑玲老师出池塘的全景图,让幼儿把小动物都送回家,老师问“毛毛虫的家在哪里?”孩子想了一会儿,在图上乱指,这时老师建议说“我们回到第一页看看毛毛虫它住在哪里?”。随之打开大书,与大书图画一对照,幼儿一下子就找到了和书中画得很相象的叶子。在这一环节老师以建议的方式间接给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和线索。
 

3、探问与暗示的策略:很多时候,幼儿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忽略了图画的某个重要线索。如在《虫虫虫虫爬》中有一张图中展示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下雨了,本想用鱼网捞鱼的小男孩急冲冲地往家中跑。”张英妹老师在引导幼儿看图时问“下雨了,小鱼高兴吗?”大部分幼儿一开始都回答“不高兴”。从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幼儿没有细致观察,没有正确利用了图画线索,没有注意到此时小男孩的行为变化。老师便探问“小鱼为什么不高兴呢?刚才没下雨时,小男孩拿着鱼网来捞鱼,它们吓坏了。现在下雨了,鱼网不见了,它们为什么还不高兴呀?”。为什么不高兴呢?刚才纷纷脱口而出说“不高兴”的幼儿,被老师这么一问无语了。接着老师便引导幼儿观察“下雨了手拿鱼网的小男孩往哪里跑啦?”(教师手指向小男孩跑的方向,画的一角是房子),这么一暗示幼儿明白了“小男孩子跑回家了不能捉小鱼了,小鱼应该高兴”。在活动中当幼儿的回答不正确时,张英妹老师通过探问,给幼儿提供了反思的机会,让幼儿发现自己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失误、错误(当老师探问后幼儿无语,说明幼儿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而当幼儿忽略了某一图画线索时,教师运用暗示性的提问从而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为幼儿进行正确的推理提供了可能。
 

四、关注教师的回应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千变万化,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相应的回应策略、回应能力也需不断提高。
 

1、赏识激励回应:在《虫虫虫虫爬》活动中,周小花花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读本第一页时,提问:“画上有谁?”,幼儿都积极的应答,有孩子说“是爸爸,因为头上戴着小黑帽”周老师的回应是“哦,是一个帅气的爸爸”第二个问题提出“它要去哪里?”有的幼儿说“去找妈妈”有的说“去玩”“去找它的孩子”周老师回应“这位爸爸可真是一个好爸爸,即关心妈妈,又关爱宝宝,小朋友也要爱爸爸。”教师在这两处运用了赏识激励的方法来回应幼儿的回答,一方面,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同时在回应中让孩子们懂得家庭中的成员间应该相互关爱。教师一句从容的话语把幼儿带入终身发展的行为中,正是当前课改的理念。在这里,教师非常明确自己此刻的角色:仔细聆听幼儿的诉说,做了一位热情的鼓励者、支持者。
 

2、微笑等待回应:如洪淑玲老师在请小朋友找小动物的家的时候,由于借班上课,又是小班,因此有几个小朋友上来后就不会回答,此时洪老师并不着急,她耐心地等待,悄悄俯下身来,环抱幼儿,始终微笑地注视着幼儿,在其间通过图画提示(回看读本)、动作提示、语言提示,终于使那几个不爱讲话的幼儿很快地找出了动物的家,而且还用完整的语言进行了表述。课后洪老师谈起这一环节时说:“我觉得有的幼儿可能观察力不是很强,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些考虑的时间,只要我好好引导,耐心等待,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成功。我是对的,在这个环节每个幼儿都回答地很棒。” 的确,幼儿是一个敏感的小精灵,他能读懂教师的目光,他能从教师激励的目光,阳光般的笑脸,柔和的身体姿态中看到教师对他的鼓励和期待,所以不要吝啬,把你的爱写在脸上
 

3、设置悬念回应:如《虫虫虫虫爬》张英妹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小男孩手上拿什么时?” 一幼儿回答“气球”(正确答案应该是鱼网)此时其他孩子都不吭声了,似乎默许了这个答案。孩子的回答不是老师的预期,张英妹此时并没有否定孩子的回答,而是给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页,是不是小朋友说的那样”。一个悬念深深吸引着孩子,把孩子带到了下页读本,当看到图画时,孩子们惊叹“哦,是鱼网!”。活动中,由于幼儿对鱼网的感性经验不足,因此在观看图画时,没能正确地说出名称,教师并没有当即纠正幼儿的“错误”,而是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建立起鱼网实物与图画的正确链接,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应当尊重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4、抛接球式回应:在《松鼠的商店》活动中,李爱英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读本的最后一页,有幼儿问“老师那白白的是什么光呀?”(是车灯)李老师反问其他小朋友:“这白白的会是什么亮光呢?从哪里来的呢?” 很自然的把这个问题的“球”抛给了孩子们,引导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和思考。 “抛接球”互动更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改中极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贯彻《纲要》与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贴进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虽然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总结与思考。但是老师专业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引领老师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在思考中感悟,在研讨中建构。那么阳光般的生活,个性化的教学,将伴随我们的老师一路成长。

 

更新:2009-01-29 05:31:3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