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代课教师的回家路
□时间:1月16—17日
□车次:T108次,深圳—九江—阜阳—菏泽—聊城—北京西
□人物;宋佳,24岁,葵涌某小学代课教师
2009年1月16日,春运第五天,来深圳一年多的代课教师宋佳在这天踏上了回家的路,她的目的地是山东聊城,从深圳到聊城,距离1500多公里,行程约20小时,是春运最繁忙的路线之一,本报记者跟随宋佳,一同体验回家之路。
□12点多到达火车站 “火车站没有想象中拥挤”
宋佳坐的T108次列车14:48开车,因为怕车站人多赶不上车,她早早就从葵涌出发,12点多就到了深圳火车站。“不过火车站的人并不多,没有想象中拥挤。”和平时相比,火车站广场上的人流比往常多一点,但并没有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广场上的喇叭会提前两小时“吆喝”相应班次的旅客进站,等车的人群得到了有秩序的分流。
□13:00开始进站 进站到上车不用10分钟
13:00左右,记者跟随宋佳进站,偌大的进站大厅空荡荡,大厅右侧通向二楼的电梯上竟然一个人都没有。进站后一直走到车厢门口,一路上没有排队,没有逗留,没有拥挤,一切井然有序。坐到T108次列车10车厢的座位上时,宋佳长舒了一口气:“真是太顺利了。”记者算了一下,从进站到上车,只花了不到10分钟。
离开车还有几分钟,乘务员开始帮助乘客整理行李。这些乘务员“很年轻”,身上的牌子写着“临时乘务员”。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还是学生,专门来协助春运乘务工作的。此时,列车鸣笛待发,列车长开始在车厢内巡查,广播则一遍遍提示:“本车还有少量剩余硬卧上铺……”
□14:48列车准时开出 加200元手续费才买到票
宋佳的“旅伴”中有在外资公司当文员的张慧娴、两个到深圳出差的华泰纸业销售员,还有一个在深工作回家过年的内蒙古孙先生。
“你们到哪里下车呢?”一句寒暄打开了话匣子,几个人从家乡谈到工作,又谈到了火车票。宋佳的票是托人买的,“我和老公各自托了人买票,我买到了,老公没买到,不得已只能分头行事,我就先走了”。
张慧娴的票则是托了姐姐,姐姐又托朋友,朋友再找人买的,“托了好几层关系,本来以为买不到了,忽然说买到了16日的,我就匆匆忙忙收拾东西赶车了”。虽然托了朋友,但张慧娴这张票依然在近400元的票面价上加了200元“手续费”,可是张慧娴并不介意,“毕竟比飞机票便宜多了,而且能顺利回趟家就不错了”。对此,宋佳也表示“还好”,她的朋友向票贩子买了张硬座票,100多元的价格也被加到300元才成交。
“我们开始怎么也订不到,最后还是找记者订的。”华泰纸业是深圳几大报纸的新闻纸供应商,这两个与媒体关系不错的销售员托了报社记者才顺利买到票;内蒙古的孙先生也是托朋友“很费劲”才买到火车票。5名同行的旅伴中竟然没有一人是通过电话或火车站直接买到票的,尽管如此,宋佳依然表示要继续尝试:“我还要再打电话订,争取买到老公的火车票。”
□16:03到达第一站惠州 楼市低潮期有了自己的家
站台上蜂拥的客流冲向对面的东莞东到合肥1020次列车车厢,宋佳和几名旅伴都被这一场景吸引住,盯着对面的列车看。
尽管还是代课教师,但回首2008,宋佳却有着别样的幸福滋味。宋佳和丈夫也是在春运的火车上认识的。老公毕业后到比亚迪公司做研发,2007年,宋佳从西安翻译学院毕业后,就随丈夫到了深圳。“在葵涌这所小学教书是我找的第一份工作,一找就找到了,然后就和老公一起在深圳定居。”谈起丈夫,宋佳脸上满是幸福。
2008年深圳的房价经历了低潮,宋佳两口子就在这一年里购置了新房,有了一个小小的窝。“葵涌房价便宜,才五六千一平米,我们的房子首付9万,一个月才还一千多。”“葵涌多远啊!”有旅伴问。“不远啊,从深盐二通道走40分钟就到东门,老公买了自己公司的车,到市区基本都是开车。”“那要是坐公交车不就不方便了?”“不会,深圳刚开通的K4快速公交,葵涌到门诊部都是走高速,很快的。”宋佳说。
□1月17日8:53到达菏泽 “通过考试我就能有编制了”
宋佳盘算着还有多久到家,给爸爸发了短信,让他一会到车站接她。
在火车上的闲暇,宋佳会看看书,与别人手里的小说不同,宋佳手里是一本《教育学》。“这是我们考试的书,如果通过考试我就能有编制了。我现在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如果考到编制,就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了。”宋佳并不讳言自己代课教师的身份,她觉得自己一定会考到编制,“考试就那么几门,我还年轻,考试不难。有很多很优秀的老教师,他们课讲得很好,可是岁数大了,总是考不过。相比之下,我算是幸运的了。”
2008年,从省委书记汪洋到市长许宗衡都对代课教师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政策实施效果正在宋佳的周围渐渐显现,作为一名年轻的代课教师,宋佳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8:57离开菏泽
车上广播说列车晚点12分钟,10:20才能到达聊城,宋佳通知爸爸可以晚一会再来。10:00左右,宋佳开始收拾行李,换上厚重的冬衣,系上红色毛围脖。她已经坐不住了,站在过道里不断向窗外看,家,已经越来越近。
□10:20到达聊城
一分钟前,宋佳挥手向旅伴们告别,“大家新年快乐”,早早地就奔向门口。窗外,茫茫的黄色土地上点点白雪,即使临近中午,北方的太阳也并不刺眼,就像深圳的清晨一样。
◆跟车手记
能回家 就幸福
“回家”是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词。正因为如此,2008年那些被冰雪阻断回家路、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同胞才会让人如此揪心。对于在2008年饱尝悲喜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更能让疲惫的心得到片刻休憩。
能回家,就幸福。能回家,什么都好。高价火车票、拥挤的车厢,金融危机、减薪失业,只要能回家,这些都可以抛在身后,哪怕是暂时的。
过年能回家,是代课教师宋佳的愿望,是公司文员张慧娴的愿望,也是那群在寒风中排队买票、在一波波春运大潮中拥挤的普通人的愿望,尽管这简单淳朴的愿望需经千山万水的折腾、千辛万苦的等待。城市昏黄路灯下有孤单等待的人影,等待的背后,是回家的幸福。
2008年,人们太需要这份幸福了。回家,过年,踏上奔向幸福的路,把悲伤与烦恼放到一边。车要停了,惴惴不安,车停下,那幸福就到了。
能回家,就幸福。想到这,忍不住也要祝福一下,祝《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所有读者2009新年快乐、幸福美满。
策划统筹 本报记者 叶明华
跟车记者 本报记者 曲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