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和谐教学——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整体构建,和谐教学——学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王敏勤教授“提高教学效率,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的讲座,秉承“和谐”这一理念,以“主题单元教学”为主阵地,实施和谐教学。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王教授在这里提出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这一全新观点,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更深层次的阐述。
回顾以往的教学,当学生拿到新课本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部分对学习充满渴望的学生如饥似渴地打开书本阅读新的课文(而更多的是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部分学生带着对新书本的好奇,较快的翻阅课本,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停留(年级偏低一些的学生则目光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插图上);部分爱护书本的同学则忙着那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皮”,对书本真是爱护有佳,而后束之高阁,将学习寄希望于课堂,寄希望予老师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而此时明智的教师也只是充当了一个推荐者的角色:建议学生通读教材。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在被动中走进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如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知道“我要学习什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应当掌握什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计划“我准备怎样去学?(学习方法)。 这是做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的首要任务。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要想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这是教师对教材的胸有成竹。在新学期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在共同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将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将我们的目光在移至课堂教学,教师逐课地教,学生逐课地学。每堂课都在等待教师揭开本堂课神秘的面纱,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的“迷宫”,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答疑、解疑,终于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才艰难地走出迷宫。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地听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思考,积极表达。而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往往会成为部分学生才能展示的课堂,还有一部分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是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课堂之中也已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被动地置身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我们的课堂怎样成为让学生明了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呢? 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通过讲学稿),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
王教授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王教授还哦指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化“讲解”为“点拨”,将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驾驭课本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主题单元” 的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和谐教学的理念,以教材的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整体构建,创建教学合一,师生共建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