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在的被动培训走向内在需求的自我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思考与实践(一)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进行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北京市十一学校有不少自己独特的思考,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从自己的‘痛’开始”的观点,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本版将推出相关系列文章,以期对学校领导者们有所借鉴。
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可持续提高,因此有远见的校长无一例外都把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近几年来,校本教研成为校本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但是需要引起学校进一步思考的是,首先,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其外在的培训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和解决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赵明仁教授指出:“当教师通过外在控制而获得的专家所生产的知识不能,或者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时,不得不从应然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追求中走出来,直面复杂的实践情境,诉诸于实践者来寻求改进实践之道。”从实际情况来看,校本教研三个要素之一的专业引领,在目前也出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老师们反映,专家的报告理论性太强,离教师的教学实际太远,基本上没有适用价值。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培训?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引领?
其次,理论并不能解决所有教师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引导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但同样也不能对理论学习寄予无限的厚望,认为其可以包治百病。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文新教授指出:“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能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力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深在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些痼疾。”
最后,要走出校本培训就是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的误区。毋庸置疑,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是校本培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校本培训的唯一。每个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总结、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对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修正和完善。学校要推广每一个教师的经验,哪怕是一招一式。
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必须关注教师的经历,倾听教师的声音,珍惜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困惑与迷茫。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从外在的被动培训走向内在需求的自我成长。其内涵有二:一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自我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动学习、改变的过程,而不是被改变的过程。事实证明,那种把教师当作被动的实施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应该确立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改革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在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专业发展。教师的改变不是让他们通过培训获得一套固定的技能和学习如何运用特定的教案,而是为他们提供持续成长和问题解决的机会。引导教师在更高层次上重新思考,或质疑一些原有的常规,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改进自身的实践行为。
学校要围绕教师专业结构的内涵安排培训,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因人而异,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促进教师构建自身的专业发展特色。教师专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需要我们对其内涵结构加以清醒地认识,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教师又有各自的特点。既要防止盲目地搞一刀切式的培训,又要防止陷入“点对点”的培训。就突出培训重点而言,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我校目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已超过专职教师的百分之七十,学科知识水平就不再作为培训的重点,但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就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内容;就弥补不足而言,我们着力对教师渗透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事实上,教师不仅是研究者,也是管理者。教师要和家长沟通、要管理学生、要和同事合作……凡此种种,都涉及管理学的知识。但是,我们的教师从上学开始,几乎没有接触过管理学的科学知识,只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无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作,学校即使有周密的部署和规划,但是如何切入,如何引导教师从外在的被动培训走向内在需求的自我成长,则是关乎这一工作成功的关键。对此,我校李希贵校长提出: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从自己的“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