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王敏勤教授报告重点摘录

作者:张天星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446

元月7日晚王敏勤教授在灵宝市紫金宫国际大酒店作课改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教学教研与教学效率。他从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例分析”是教学反思的载体和延伸等三各方面做了透彻的分析和精到的阐述。
       在谈到老师到底该教什么这个问题时,王教授指出:大部分老师是根据课本亦步亦趋的教课本。但不知道课本是怎么编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什么,在整个学段本门学科到底要教哪些知识,学生学习多少知识才能应对考试。这些问题不清楚,教学就是一笔糊涂账,方法再好也效率不高。
        王教授说:课改以来我们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而离开教学内容来讨论教学方法,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只在方法层面寻求解决办法,还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教材是个例子,不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了,主要是转变教学方式,所以上课时师生忙于互动和表演,而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却很肤浅。
  王教授说: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何把握教材的基本含义呢?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王教授指出: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并联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次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高水平的教师要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
        教材包括了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当代教学论从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广义的界定。首先,教材是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体系,包括事实、概念、法则、原理等等。第二,教材是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第三,教材还包括了能力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谈到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时,王教授指出: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
       写“教材分析”和“说教材”包括哪些内容呢?王教授归纳为6点: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介绍);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提倡老师们创新);6.如果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如何落实写“教材分析”和“说教材”的目标任务呢?王教授指出:要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煮教材”,要与评价考核结合起来。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工作可能不是一遍就能完全把握的,要反复讨论,“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
       第五, 要把这一说教材的活动逐步发展为师生共同说教材。
       王教授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他说: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上课,便于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与仅仅是同学科的公开课相比,同一内容的上课更有可比性,更能深入研讨一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谈到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王教授认为: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边有对教材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切入点的不同,也有正误的不同。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 同课异构首先要“求同”,然后才是“求异”。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
       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有的老师整堂课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有的老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环节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
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第三,要看一课堂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 “课例分析”是教学反思的载体和延续。课例分析不是单一的教学反思,在形式上它是一个完整的课例档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附上修改前后的教案和知识树。每个教师每学期都应该有几个满意的课例分析。王教授主张一节课后听听大家的意见,修改教案后在另一个平行班再上,再总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好的课也是改出来的,有些课要在不同的班连续上二至三次才行。当然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这么做,但一个学期认真的搞几次研讨课,过后写成课例分析是可以的。虽然研究的是一节课,探讨的却是一类文章或教材的讲课规律和方法。一个学期下来,每个老师能有几个满意的课例分析,也是很大的收获。对于好的课例分析,学校可以结集成册,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笔财富。
       报告结束时,与会人员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对王教授表示真诚的感谢。大家纷纷表示:王教授作为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结合教改实际所做的精彩的学术报告,给教师带来了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见识了多年,相关的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学术交流也经历过些许,惟有这次感到如此的现实和具体,因为这几位专家不仅在“否定”过去,而且还在“指引”将来。大量的事实、生动的个案一次次让我震撼,也一次次让我警醒,反思多年来的教学,“课堂”——作为教师的主阵地,我们真的应该重新审视它的过程和作用。                            (灵宝市电教馆副馆长张天星现场记录整理)
 

更新:2009-01-09 15:59:3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