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我的最爱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常年说“贵为人师”,老师--我的最爱。要把我的最爱做的最好,必须读懂我的最爱……
读懂自我
曾子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三省,方可去病存利,提升自我。教师更应“身为人师,常当自照”,发现自己的欠缺而更正,对照别人的缺点而反省自我。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地认识自我,解剖自我,完善自我。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地读懂自我呢?有学者如是说:对生活和事业热情、执著,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不染纤尘的爱心,公正正直,固守自己的做人准则,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淡然和冷静,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坦然面对学生透明的眼睛,不让自己的精神防线在物质的现实面前出现一丝的裂缝。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就需要进行不停地进行思考,就需要对教育事业的极端热忱,就需要对教育理想坚定执著地追求,就需要对“人”这个字的不断地进行探索。
柏拉图也曾说过:“世间有些人在心灵方面比在身体方面更富有生殖力,长于孕育心灵所待孕育的东西,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思想智慧及其他心灵的美质。”在此意义上,也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一种缺点的克服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复杂劳动,这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之所在。所以,需要教师有高瞻远瞩的发展的眼光、坚持不懈的精神面貌与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教育教学工作情景的不确定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不可重复性……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自我中不断地提升自我。
读懂学生
亲其师,必然信其道。只有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及他们之所及,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始终存有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时常询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与自由,放大他们追求的信念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地读懂学生,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对待学生,由衷地尊重每一位学生,总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决不不以成见、习惯或主观认识对待学生。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用温暖、冷静、鞭策性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处处留有春常在,处处充满人情味。敬爱的老师们啊,到学生中间去吧,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吧。
读懂生命
学者鲁洁曾说,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在此意义上,教育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与无穷的挚爱,教育的真谛在于使全人类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最终使人成其为真正的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预设了教育所含涉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良知的唤醒,情感意蕴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敬爱的老师们啊,当你真正地读懂了生命之后啊,你就会在教书育人中确立生命的意识,从而张扬教育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个个个性展示、情感释放的平台。在那里,教育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正在不断成长的人。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实践,真正地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行为,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尝试心灵的交融,不断地培育新的自我,真正地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