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你把什么植入学生的心灵?
不要把名人看成冷冷冰冰的偶像!
这是我执教第三单元名人单元的最大感触!
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主要文章包括: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莫泊桑的《福楼拜的星期天》以及古文《孙权劝学》。
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确指出“这此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说,应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能作出巨大的贡献,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在精神和品格上超凡脱俗。学习他们,首先要学这一点。”
那么什么是“首先要学这一点”,固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怀着对名人的敬仰和喜爱作为品味文本解读文本的情感依托。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微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亲到北京......”读到这儿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触?”
学生用漠然的目光看着我,从学生那漠然的表情中我读出了这样的话:“不就是简历吗,有什么感触?”
“真的只是简历吗?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名人,他的出生地是什么地方?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顿时学生们豁然开朗,名人也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同我们一样!
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关于邓稼先的哪些事情呢?学生开始麻木地朗读他们所搜集来的演讲稿,面对他们我的心里产生了阵阵心痛,我打断了学生的麻木的演讲。“谁能告诉老师,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什么人”我望着学生开始等待着他们的答复。
“老师,邓稼先是一个伟人......”学生开始理性的作出了回答!
“你回答的很好,但我要说,邓稼先首先他就是一个平凡人!”
学生用困惑的目光望着我。
“你能找出邓稼先是一个平凡人、普通人的句子吗,你能讲一讲邓稼先是一个平凡人、普通人的事例吗?
学生开始查找文中的相关语句“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邓稼先13岁考入崇德中学,17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23岁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能守博士论文答辨。此时年仅26岁。
在我引导下学生已经将那生硬的年份改成了富有感性的年龄。
“老师,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一个平凡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那么你们能做到吗?”学生用诧异的眼光望着我。我知道,此时我为学生开启了一条通往梦的大门,然而谁又能说这梦有一天不会变成真的呢?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对此我相信每一名老师对于闻一多的生平都会一说一箩筐,然而面对闻一多你想让学生知道什么?
闻一多的“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真的扎根了我心灵!我时常的反省自己真的是“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吗?
然而让我震憾的又何止这些?“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是什么让闻一多“诗兴不作”去钻寻宝藏。“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是什么又让闻一多不再笔耕不辍,在关乎生命的危急时刻去呐喊,去疾呼,去拍案而起?
有人曾这样写到: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我的学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首先敢肯定的两点就是:反抗专制、追求自由!
“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潮影响的闻一多对共产主义思想十分反感,认为这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他回国后一度与著名的国家主义者李璜有所来往,并表示:“现在北京的共产党闹得不成话,非与他们先干一下,唱唱花脸不可。”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谈及此事:“开会时有多数赤魔入,大肆其捣乱之伎俩,提议案竟一无成立者。结果国家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隔案相骂,如两军对垒然。骂至深夜,遂椅凳交加,短兵相接”。“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三次爆发学潮。每次学潮,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都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由此被学生指责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然而我又看到了没有发出来的帖子: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与朱自清、冯友兰、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等七人联名发表宣言,谴责张学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成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蒋介石在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这对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闻一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闻一多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的。”
此后,闻一多阅读了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1944年夏,他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细细品味,人无完人,谁又能不犯错误呢?当面对着国民党的枪口闻一多先生“说”了,而且“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这哪道不足以证明一切吗?
如今闻一多的那两句话还响彻在耳旁“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我们要准备像李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如果有幸与闻一多先生共事,我会同闻先生一同去疾呼,去呐喊,因为,无价值的生,不如有价值的死去!
如今,面对现代化的学生们,我相信生的意义对于任何时期都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应该教会他们什么?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命运悲惨,28岁患耳疾,50岁两耳失聪。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世上的大苦难莫过于此。
章国华曾写到:
“有时候觉得真有一个上帝的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得那么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贝多芬是不幸的。贫穷,残废,孤独,造就了他。记得罗曼.罗兰说“世界不给他以欢乐,他却将欢乐给予人类,他将所的苦难筑成欢乐”。
每次读完,每次都感到莫大的悲伤,不可名状的悲伤!贝多芬是孤独的,他那不被人理解的痛,深入我的内心,浸入我的骨髓!有人说,有思想的人,是痛苦的,思想越是简单的人,越是活得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是何其的浮浅,不要也罢!
与之同悲之余,是发自内心的敬仰!
丰子恺在大作中这样写到: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的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的心的表现。”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且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
我要说,命运之神你是多么的可悲!你所能掌控的只有怯弱的懦夫,而对于超越生的肉体创造出不朽的灵魂的英雄面前,你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汪国真说“当意志倒下去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站立,其实有时,我觉得我们都是巨人,只是我们没有巨人那样面对遭遇崦产生的那种震憾人心的信念,如果有一天当伟大的灾难幸运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如果你愿意承担,面且承担得起巨那种深入骨髓的苦难,那我相信你的人生会走向天才之路”
思索着,思索着,我又一次明白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无独有偶,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福楼拜的星期天》让我们看到了福楼拜的热情睿智、屠格涅夫的醉心文学,博学多识、都德的对腐朽世界的厌恶、左拉的坚毅聪慧。
然而古文《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和吕蒙更是让我们看到,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没有一个人一出生便是天才,只有懂得耕耘才会有收获!
当我们面对这一单元时,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材料的选材?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文章的布局谋篇?我不敢说这些不重要,但是什么能让学生在人生的某一回眸时记忆犹新,什么能让学生在人生的浪涛中勇往直前?
细细回味,这一单元是独有的,最起码对于七年级下册来说是独有的,这是浅层的。深层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是独有的。试想学生时代里有几个七年级?
不毋置疑,当我们随着时光的飞逝,一瞬间又送走了一界学生时,问问自己,我们给了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宝藏?
是如何让学生得一个高分?是如何让学生应对种种考试?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各种的方法?
然而当学生们得到了这些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又成了什么?
应试教育的机器,素质教育的试验品?
当我们自以为是的,孜孜不倦的往这些原本充满活力的、花一样的、含苞待放的孩子脑子里去灌输我们所谓的“营养”时,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
夜来,清风徐徐,问问自己?
师者!你到底把什么植入了学生的心灵?
望着,即将告别母校,对你依依又依依的学生,你到底教会了他们什么?
是语文语法的精确?是语言的运用得体,生动?是无数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无数的文人墨客的建构起来的心灵的一座座珠峰?
作为,一名让学生欣赏的语文老师。在学生眼中,也许你是博学多识的,你是睿智的,你是才思敏捷的。当你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去让学生对你的渊博产生了无比的敬畏时,试问一下自己吧!当学生欣赏自己如同欣赏一抹云霞,一涨清泉时,你是否给了他们陪伴他们一生的云的飘逸,清泉的咛咚!让他们明白即使是一缕清风、一棵小草也要活出自己!珍惜生命的过往,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师者!教会你的学生走近名人吧!让名人无畏的、执着的、不屈的灵魂真正的融入学生的心灵!不要把名人看成冷冷冰冰的偶像,他们也是人,也是平凡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理想有抱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永不向命运屈服的平凡人!
我们都知道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风风雨雨,有命运按排的大苦难.对于爱学生的每一位教师,我们不能永远相伴.
那么就让我们还原文本的灵性,让名人的灵魂去感染学生,名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行,只要用心,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