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细心教师,育快乐健康小学生
“粗心,你怎么又粗心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真是个粗心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在学生做题时这样抱怨自己的学生。其实,我们作为教育者、学生的引导者,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与否,又何尝不是一个粗心的人呢?
案例:
小琳,在乡下和爷爷居住了7年,二年级时转入我班,现已两年了。当你看着操场上那活泼可爱的她,看着课堂上跃跃欲试的她,看着家里和父母亲热撒娇的她……你很难和两年前她想到一块。
那时她刚转入我班,有一天早上,她的父母突然跑到学校询问孩子来校没有。细问才知,昨天放学后,小琳按惯例先到幼儿园接弟弟,然后回家看小孩做家务。可是小弟又把尿拉在身上,心烦的她不想理会。谁知母亲一回来就是一巴掌,小琳一气之下跑出家门,直到现在也没有回家。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不由的责备他们偏心,怎能叫一个7岁的孩子做这么多事,还挨打真不应该。可再回想起孩子在校的表现:平时少言,呆坐一旁,不以同学交谈玩耍;上课走神,精神恍惚,从不回答问题;同学有难,熟视无睹,从不主动上前帮忙;自己有难,同学帮助,满脸怀疑,不愿接受。每天摆出一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放人的模样。再看这7年来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刚出生爸妈就把她托付给外婆,自己外出打工。看到别人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过每一天,她只能向外婆撒撒娇;看到别的孩子吃着妈妈煮的饭,牵着爸爸的手,而她却只能盼着过年,和熟悉而又陌生父母聚一聚。刚丢掉那份矜持,父母一甩手又走了。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她心中的那份伤心、孤独与眷恋,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她怎么会不自憋?而如今弟弟的降临让父母回到身边,本以为可以依靠撒娇了,可她们又要她做这么多的事,怎么不会让她这颗幼小的心灵难受啊!怎么会不嫉中生恨?难怪父母常抱怨:这孩子带不亲!是啊,我怎么能这么粗心,孩子的问题早就摆在我的面前,怎么就没发现呢?如果早发现,今天的离家出走就不会发生了。我不由得责备起自己来。
试问:
刚来的小琳为什么性格会这么孤僻?为什么一个巴掌就会让她离家出走?老师们也为自己的这种种粗心责备过自己吗?
我的案例分析:
其实案例中的小琳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是她的心理不健康,但可以说她有不健康的心理--人际交往障碍:自我封闭,和父母缺乏亲情交流、与同学没有友情交流。出现这种交往障碍,和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首先,与外婆长期相处,和父母的短暂相会,使她没有充分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母爱,更别谈交流情感;其次,同伴们与父母的无话不说,父母对弟弟的细心呵护,亲亲热热,时刻在刺激她,使她厌恶、从而更加封闭自己的心,常有抵触心理,随后产生严重的自我封闭心理,所以父母会抱怨:这孩子和自己不亲;最后,和外婆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缺乏交流,没有情感安全感。加上平时同伴们或多或少的取笑,自己又不想成天跟在别的孩子的后面跑,没有一点自主性,使她更不想,也不敢交流,害怕受伤。久而久之,她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扮演成浑身带刺的刺猬,一有情况,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我们知道小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与生活的基础阶段。然而小琳却不愿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她自卑又羞怯,外表刚强,内心脆弱的像一张纸,一点就破,这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些,我却任其成为身边过客,粗心大意地认为这并无大碍。
那么,出现这类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人际交往障碍呢?
教育学生要认识自我,在小事中发现、在理解中寻求父母暖暖的爱意。
学生首先要明白: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在她们心中都是无价之宝。只是由于每家的情况不同,境遇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小鸟妈妈要等小鸟羽翼丰满之后才让它们去飞行,小鸡一出生妈妈就带它们去觅食,老虎要成王就必须离开母亲去独占山头,是它们的母亲不爱它们吗?不,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所以我们可以叫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小事。瞧,小琳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妈妈叫我干了很多事,做这做那。之后,为了鼓励我,特意上街买了一根冰棍给我吃。看着那根冰,这心真甜。我知道妈妈虽然叫我做事,但她还是爱我的!
教育学生要展示自我,在班集体中学会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尽情
享受友爱。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代替不了的。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班级情感是班集体满足全体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愉悦、和谐、健康的集体情感。当班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和民主、平等、关爱的班风时,集体是充满温馨的,被爱和施爱是融为一体的。学生可以在这种健康温馨的环境里体验良好的情感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感染,催人奋进,发挥出班集体中潜在的激励磁场。小琳在这样的磁场里就不怕她封闭自己了。
教育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感受,用微笑打动家人、老师、同学。微笑是
最具魅力的身体语言,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它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微笑着向他们吐露心声,既可以让他们为你出谋划策,又可以助你摆脱心理包袱。相信微笑的你必然迎来他的微笑。
我的启发感悟:
寓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能够坚持这样做对学生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必将具有深远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因此,我们不能等孩子的心理问题出现后再做弥补,而应在语文教学中,细心观察,精心准备,渗透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教育
认识自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认识自己的兴趣、优点及缺点,你才能做自己的主宰,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事情。骆驼和羊,因为认识不到自己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才会被人写下令人深思的故事《骆驼和羊》;《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萨沙相信有比自己更弱小的东西需要他去保护,所以才会去为一朵蔷薇花遮风挡雨。教学这类教材时,教者可引导学生去对比,延伸出自己的对与错,全面认识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让自己的人生更接近成功。
适时渗透坚定意志的教育
“这个学生,三天两头往网吧跑,气死人了。”“你这孩子,批语两句就流泪,。”“瞧你,玩起来生龙活虎,一看书,写作业就像打了霜的茄子。”如果你会这样抱怨你的学生,说明他们的意志比较弱。那么你就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心理教育了。在语文教学时,你可以精心地准备准备,如:课前给他们讲讲《小虫与大树》中小虫是怎样把一棵大树蛀倒的;《龟兔赛跑》乌龟是怎样把小白兔打败的?而《父亲的菜园》父亲是怎样在岩石上开垦菜地的?《军神》中刘伯承是怎样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72刀的手术?《我的战友邱少云》要有多大的意力才能忍受这火烧身体的痛苦?教学时则可在课后先展开讨论,再由文说已,适时渗透意志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
渲染气氛,陶冶学生的情绪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她是我的朋友》中的友情,《小英雄雨来》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学习典范。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还应道德感,如教学《中彩那天》就要教育学生“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守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最后,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疏导--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触摸春天》告诉学生:一个人虽然用眼睛看不到春天的色彩,还可以用手去触摸整个春天的气息。
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个性发展
许多小学教师对一些学生也很头疼,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悲自怜,依赖他人,嫉妒他人,追求虚荣,脾气暴躁,固执己见,与师长横加对抗。而这些问题靠思想道德教育难以解决,一般的教学活动也处理不清,不知如何是好。但不要难过,小学生的这些个性还处在形成阶段,已有的个性也不稳固,受外界的影响非常大。只要你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学生是天生的模仿秀,模仿是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模仿的主要对象,因为教师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有深刻影响。所以,教师就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助人,懂得分担,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等完美的人格魅力。
多方面思考,练就学生的自我修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明辨是非、承受挫折、将心比心等等。我在教《跳水》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我先指导学生划出人们惊慌情绪,再找出老船长沉着冷静的句子。让学生明白越是紧张时刻人的情绪越是需要调控好。在教《父亲的菜园》时,我注意到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好典范。于是我先叫学生读父亲第一次在岩石上开垦菜园的艰辛;继而体会父亲遇到的困难,是否放弃来颔悟开垦菜园的坚定决心。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