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墨子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教师只有给自己的人生定航向,树标尺,才能在今后的为师生涯中充满活力,取得成功。我怀着远大的教育理想:“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不仅要照亮别人,而且也要成就自己。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除了正规的学习,如师范教育、继续教育、各类进修外,还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的学习,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学习的新境界。
1 向同行学习。我多年以来,积极向老教师学习,虚心求教,马子长老师、王云龙老师、陈孝义老师、权金侠老师等老教师对我的指导至今历历在目。积极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所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特级教师魏书生,任勇先后来我校讲学,我用心聆听了他们的演讲,我像中学生追明星那样让名家给我签名留念,使自己得到很大的激励。
2 向学生学习。古人有言:“师不必贤于弟子。”我虚心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认为: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思考的求新、求异之处,绝不意味着教师的幼稚,恰恰相反,它标志着教师的真正成熟与睿智。
3向报刊书籍学习。我认真工作,用心读书。我曾认真的反复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每次拜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读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感悟“把一切交给人类的艺术”。读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感受教育的魅力。读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著作,感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言行。读特级教师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深知教育的艺术在于创新。读特级教师魏书生《心灵的艺术》,感受大家对教育的阐释。读教育家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为梦想加油。
我参加工作以来,买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来研读。在如饥似渴的研读中提升自己的教研和科研水平。几年间,我买书和订阅期刊花去了一万多元,再加上进修教育硕士的所花的两万元,这对一个工资微薄的年轻教师来说,在教研科研和进修上的开支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当有人问我花这样的代价值不值得时,我只是淡淡一笑说:“人各有志,我觉得是很值得的。”
多年来,我除了买大量的书籍之外,还自费订阅了全国二十多种教育教学期刊。如《课程·教材·教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学》,《中学数学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教研(数学)》,《上海中学数学》,《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教书育人》,《中等数学》,《中学数学》等。我从中学习了教育教学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4 在进修中学习。当了七八年教师,看了许多书,做了数不清的数学题。但我总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功底不深,需要继续努力。于是2005年我参加了教育硕士全国统一考试,考取了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带着七八年的教学经验,带着对新课程的困惑,开始了我的新的学习之路。在读教育硕士期间,我大量阅读教育教学著作,如莫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罗增儒教授的《数学教学论》,吕洪波教授的《教师反思的方法》,刘新平教授的《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数学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李三平教授的《从高等数学看中等数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和营养。因为热爱教育,热爱读书,热爱数学,所以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努力是有回报的,近几年我已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教育》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作品10多篇,同时以优秀的成绩荣获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
教育在我的心中是伟大的,我将为之终生去奋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将教育教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