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军事家,爱国将领叫冯玉祥(1882.11.6~1948.9.1),他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因为家中贫困停学。当兵后,一直坚持自学,他先买了《三国演义》等书,利用早晚空闲的时间阅读,不懂的时候就请教别人,渐渐地,他弄懂了文章的意思。但他并不满足。
后来冯玉祥当了一个小军官,工资收入稍高一些,他就拿出一部分钱请了一个山东秀才,为他讲解《论语》、《孟子》,随后又请人给他讲解更高深的一些书,这些举动还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有一年过年,别人都出去游玩,他却去求教一个有名的文人。文人见他是个军官,以为他没有学问,只不过是说着玩的。冯玉祥就把自己的学习经历说了一遍,并当场背诵了100多篇古文。文人深受感动,就用心教他,使他的学问大有长进。
冯玉祥曾经为士兵编写了一本教材,他坚持和士兵一起学习、考试,每次考试都得第一。有一次考试,他一口气背书47册,得了47元奖金。当时参加考试的军官和士兵,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于是,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气死学生”。
在部队里学习十分困难,那时经常行军打仗,人很疲劳,而且同住的人常常讽刺打击他,有时甚至用摇晃桌子、遮挡灯光、弄出杂音等等手段来阻挠他读书,但他毫不动摇,一直坚持了30 多年。
冯玉样读书十分用功,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 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是什么让冯玉祥如此着迷?我想不外乎是读书给了他无穷乐趣。或许听了以上故事,同学们觉得好笑,甚至不以为然。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条件不一样了,还用得着这样拼命读书吗?但是,我要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作为传承文明的书籍将永远存在。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为一名现代人,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因为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之为人的基准所在。那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我认为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要乐读。生活是丰富的,多彩的。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哭,它也对你哭。”是的,今天你开心得过,你不开心也得过。何不开心一点?如果你把做事当成一种负担,那么你是不可能做好的,更不可能从中感受到任何乐趣。读书也是如此。因此,我觉得乐读是第一步。
2、要善读。读书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书山有路,学海无崖。如果不能科学而有效地读书,那么纵使你有万般热情,最终恐怕也会成效甚微,收获了了。就拿我们学的文化课来说,学科内容不同,但读书方法却相似。首先,得研究教材目录,做到总体把握;然后层层剥开,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内容;最后掩卷沉思,总揽全局,抽取精华。
3、要泛读。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胸怀宽广。只有不断吸取营养,才能成长迅速,精力旺盛。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爆炸时代,无动于衷是消极的表现,无所适从是落伍的征兆。正确的做法应该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充实自我,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请记住:仅仅将自己固定于一块狭小的天地,是走不远的。
4、要选读。今天各种书籍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是不是我们都来者不拒?显然不是。如果那样,你就会在生活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正如各种食物,并非都适合我们的口味。必须加以辨认与取舍。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有帮助的知识与书籍。我们渴望的是真正的精神食粮。
5、要精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对此,我的理解是读书最重要的是要精读。虽然选准了目标,但如果没有到位,一知半解,也是无法产生期望的效应。正如半生不熟的食物,其味道并不鲜美。因此,读书一定要精,要深,尽可能地领略、揣摩作者的心意与感受,达到无声的交流与共鸣。当然,读书时不要忘了要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记录下来。读书读书,先读后书。这既是读书的归宿,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或许下面的一段对白更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请问禅师,船夫载客过江,船行时,船在沙滩上轧死了很多螃蟹。这是乘客的过错还是船夫的过错?”
“这不是乘客的过错,也不是船夫的过错。”
“那究竟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螃蟹的过错?”
“是你的过错!”
无心莫造罪,陷人入罪才真正有罪。
不同的故事折射的是相同的道理。用心做事才能心有所悟。读书也是如此。如果说冯玉祥的快乐来自读书,那么快乐的源泉就在于用心。基于此,我敢说,只要我们用心读书,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