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僧家祠堂门楼说起图文

作者:僧世波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川口乡横渠村四组 点击:7297

在灵宝市川口乡横渠村南北主路的偏北位置,有一座破旧不堪的百年祠堂门楼,它座西朝东,非常醒目。虽经几度风霜雪雨的残蚀,却依然顽强矗立在路旁,他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见证了横渠村的历史变迁、兴衰昌盛。岁月沧桑,他又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自己曾经的辉煌······
       
    推开尘封的木门,约摸走三十米,会看到一座摇摇欲坠的祠堂。据横渠村上年纪的老人讲:这个村多半数村民都姓僧,这个祠堂便是僧家祠堂。僧家祠堂始建于清代初期,具体时间不详,其中门楼曾数次翻修,据现年72岁的村民僧中新老人讲:最后一次修缮是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当年参与修缮的能工巧匠很多,门匾上“僧忠祠”和“万古长春”七个大字是村民僧安泽之爷辈僧天恩书写,壁画为当年川口乡洼里村有名的常明师傅所描绘,现在还能依稀可辨门匾上方六幅形态各异的壁画,每幅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象是劳作场面,又似礼教场面,再加上左右两个仙女提篮散花,让现在的人们几乎看不全懂是何寓意。两旁墙壁呈几何造型的方砖以及双柱上前檐板的木雕,充分显示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不幸的是2013年一个漆黑雨夜,一伙不法之徒偷走了门楼两边的一对石狮和一个造型精致的前檐板,从而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遗憾! 
           
    据村中老人讲:横渠村在五十年代以前,有个闻名的“腊八会”,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在此进行商贸活动,因而僧家祠堂门楼周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里先后建有两个小卖铺,又成为全村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活动中心,其中一个小卖铺就设在门楼里,小人书成了当年孩子们的最爱,有时的村组临时群众大会也在门楼前召开。九十年代后,因相邻科里集市的设立与旧村改造,这里才远离了喧闹,冷清了许多。

     魏巍燕子山,湍湍灞底河,一方水土一方人。古时已有良田千亩、渠道纵横的横渠村这片沃土世代养育着热爱家乡的人们。几百年来,横渠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目前,全村人口近1300人,包含大约二十个姓氏家族,其中在百家姓中具有特色之一的僧氏家族大约700余人,占全村姓氏的60%以上,不出四门,已传之二十二世。追根溯源,据《灵宝县志》记载:“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统称为之。在百家姓中,僧氏家族在全国分布并不多见,以该村为主,起源何处,已无从考证。流传说法多种:一说从卢氏双槐树迁入此地;一说为蒙古族迁入;一说古时一曾姓人氏官至宰相,因改朝换代,君王要诛杀曾氏而改为僧姓,隐姓埋名,避难至此,代代生息。还有一个版本颇为传奇,说是僧一行后人。另有该村老人口口相传:古时,村中僧氏二兄弟,兄为孟寅子,弟为庆寅子。因世事变幻,兄孟寅子迁至卢氏双槐树村,弟庆寅子移居至灵宝市阳店镇上坡头村葫芦沟组,繁衍生息。因此,目前两村均有较大的僧氏家族。横渠村现存的僧氏祠堂古建筑证明:该家族在此繁衍已久,应为正根。其次,川口乡碑基村杜家斜组与关洼组也有少量僧姓分布,据说也是和横渠村素有渊源。
   
    关于横渠村僧氏来源的四个民间传说,目前均无从考证。来源一:卢氏双槐树村,众所周知,灵宝横渠村与卢氏双槐树村两地相距并不远,不管这里迁至那里,还是那里迁到这里,这都很正常。只可惜唯一记录横渠村的僧氏家谱毁于“文革”。来源二:蒙古族。说起僧氏与蒙古族的素源,就会使人联想到清末名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系蒙古族,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鼎盛时期,曾在北京炒豆胡同建有一座僧家祠堂,并置大量庭院,后因僧王战死,家族败落,子孙将家产变卖瓜分,有可能后代流亡至横渠村,但目前还没有文字记载材料确认,只是想象和猜测而已。来源三:曾氏演变为僧氏。联想到晚清名臣曾国藩,当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并未与流传的官至宰相相符,更无改朝换代之事,无法自圆其说,相互印证。最后来源一说:僧氏是僧一行后代。僧一行,原名张遂,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法号僧一行,出家之人,不可能结婚,更不会有后人,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虽说僧氏来源争端纷纭,但全国各地的僧氏后人却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僧百信,河南八套爱心调解员,她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使矛盾双方冰释前嫌、相抿一笑,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曾获河南台《爱心调解》十大调解明星之首。僧林波,灵宝罗门婚纱摄影公司负责人,他白手起家,自我积累,大胆创新,一跃成为豫西具有特色的明星企业,致富后,他心系灾区、情暖金城,经常扶困济贫、奉献爱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曾荣登“中国好人榜”。僧治华,义马市公安局法制室主任,工作秉公执法,积极进取,以骄人业绩曾获国家、省、市各种奖励80多项,也曾获“三门峡十佳通讯员”称号。僧随虎,曾任鹤壁市交通局局长,还有······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久的将来,横渠村的僧家祠堂门楼将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中,由此引出的僧氏来源也待后人去考证,但不论来自何方,他们的后代同百家姓其他姓氏的兄弟姐妹一样都是我华夏民族、泱泱大国的优秀炎黄子孙、龙之传人,也将团结各民族姓氏的同胞们一起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繁荣、富强的大中国而努力奋斗!
    


    【相关链接 :横渠村僧家祠堂门楼在河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灵宝市859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属保护古建筑遗址范畴。目前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倒塌······】
   
【后记:此稿的编写,感谢横渠村热心村民僧中新、僧增义、僧景卫、僧树民等提供珍贵的线索与素材,同时,市二中的杭荣贵老师曾对文中部分内容亲自做过修改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指导老师:党锁军    

更新:2015-01-17 05:32:2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