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76位"老师"和76位"学生"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5053

--"惜时增效"课题研究调研随笔之八
2002年12月2日
说起这个题目可能有点古怪,但我觉得这是个实实在在的课堂现象,至于她能够说明什么?应该是一个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渗透、体现、展示、探索的过程中难以猜透的谜底。当我在感受完了整个课堂过程之后,才有了这个非凡的题目。
由于是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的常态的自然状态下,听的是一节按教学进度和课表讲的常规课;由于不是像电视剧那样先有脚本再彩排;由于不是优质课、示范课那样反复演练……,所以,尽管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觉得其最大的益处是:不仅能够完全丰富我们"惜时增效"课题研究的课堂环节和组织形式,而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英姿风采,况且还不仅仅是这些……。
施教人:刘伟,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六年级三班、四班的数学教师,2000年7月师范毕业,从教时间两年零两个半月,月工资200元。
施教对象: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六年级四班学生。
学生来源:划片招生,按入学成绩均匀编班。
学生人数:71名。
听课人员:刘育长,灵宝市教体局老干科长;
杨丰烈,阳店镇教育办公室主任;
闫发佐,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何荣周,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
听课时间:2002年11月20日午饭后第二节课。
由此,似乎可以看出《76位"老师"和76位"学生"》的题目来源是施教老师、施教对象、听课老师的综合后的两个方面,其实并不这样机械简单。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和"老师"两个词语有他相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语法用法。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学生能当小"老师",但说成是小"教师"就别扭了。再说,在这节课我感受的是所有在教室里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包括听课领导和我在内,既当了"老师",又当了"学生"。其实,仔细研究这节课的整个环节后,所悟出的道理不仅仅是"教师"、"老师"、"学生"几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简单问题。
"同学们好!"老师一走向讲台就亲热地问候学生。在班长喊"起立"后,同学们一边起立弯腰鞠躬,一边恭敬地齐声问呼道:"老师好!"并且又齐声朗诵道:"今日格言:奋斗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切都是那么从容、那么紧凑,当你还没有回过神来,同学们已在老师温和的"请坐"的回敬指令声中,整整齐齐地坐好,静候着新的一节课的开始。一般上课,都是学生先问学生,而在这里,我耳闻目睹的是老师先问学生。仅仅是一个看起来是似乎简单先后次序的问题,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服务意识问题。这节课一开始就让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活跃地出现在充满亲情的课堂氛围中,这种良好的开端就决定了这节课成功的一半。
"好!上一节我们学习的解方程,想一想:我们利用的是根据什么依据来解的?"老师问。
同学们齐声回答:"等--式--的--基--本--性--质。"
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方程,要接触更新更好的方法。"教师板书完《§5.2解方程》的课题后说:"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准备先让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有--!"同学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对学生的信任和相信,她信任学生都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相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但是,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少提问一些学生易于不加思考,齐声回答的问题。因这些冲口而出齐声回答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不过,这是一节课的刚开始,此时此刻进行一、两次齐声回答的提问,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毫无精神负担地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进行新的课堂问题的探究。仔细品味,我觉得教师发挥的是激励作用,她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大胆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励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那么打开书开始自学,内容是154页到155页,时间5分钟。思考:"1、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疑问?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了自学任务。恰当而十分巧妙地给了学生一个空间、时间、条件、困难、机遇,让他们自己去占领、安排、锻炼、解决、把握。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俯下身子,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教态,与8位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她时而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课堂问题,循循善诱地点拨,以拓宽问题的思路;时而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极具爱心和耐心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展示了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变化的人性魅力。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还把解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用中扩号的板书方式,书写在黑板上。关于解方程的步骤,是现在出示好呢?还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总结好?我认为:如果是"教学目标"出示得有点晚,如果让学生发现、总结的归纳性问题出示得有点早。新课程的实验,不仅给老师,而且给学生都留下了创造性教与学的巨大空间,按照创新教育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能代替说,学生能写的老师不能代替写,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能代替做的原则来分析,这个板书内容应该在学生回答"我学会了什么?"的问题时,出示为好,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写出来,那就再美不过了。"好,你有什么收获?谁来先说?"
"我学到了解方程的步骤。"生说。教师问:"解方程步骤是什么?"
"先移项,再化简,第三步合并同类项,第四步系数化为1。"学生每答一步,教师都重复一句,学生"哼、哼、哼"地一句句地肯定
"我想问你:化简是什么意思?合并同类项是什么意思?这两步有什么--,"
学生回答:"化简就是,化简就是它们是同类,化为--,"师"化简--,他的意思,你刚才说的化简和合并同类项其实是--""一样的。"同学们齐声补答。"很好!这是他的收获。你刚才说的那么多,我还想问你什么是移项呀?这些以前我们都没学过对不对吧?有谁来具体地说,除了他刚才说的,谁还想说?"
一位女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学到了,第一个解方程的题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来解的。例2是用等式的性质2来解的。"
老师说:"例1你说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来解,是不是?解出来X=8+2是不是?"学生回答:"哼。"
老师又问:"那么,下面解完了没有?还需要朝下解,是不是?往下解,X等于几?又利用等式的性质几?"学生回答:"2。"
老师肯定说:"对,解一个过程不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还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这是一点小问题,能说出来是很好的,请坐。"这种教学体现了"成功"教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老能运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语言评价艺术,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见解,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谁还说?"老师问。
"我还学到了移项的概念,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一位男同学说。老师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说:"X--,你说这个意思,那你就是说2X-2应该等于8,你这个减2移到这边就是移项是不是?"
"改变符号,等于加2"有生补答。"坳--,那才叫移项,注意:改变符号之后,移到等号的另一边,才叫--""移项!"
"好!那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说一下。--何帆帆。"老师点名叫到一名女同学。
"老师,我想请问你,为什么移项的时候要变符号?"
老师说:"就是跳过等号为什么把她符号变,是这意思吧?AO--,同学们可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说在等号左边是减2,为什么跳过等号就变成加2了?"这是老师试图在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乐学,教给学生方法达到会学,教会学生知识达到学会。
老师又说:"同学们:你如果刚才认真看书,最前面方程是5X-2=8,移项后变形为5X=2+8,为什么?减2跳过等号是加2?书上说的很清楚: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2,左边抵消,右边加上2,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真正理解了没有?"
"理--解--了--。"同学们又一次齐声回答。我认为: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时刻,这样提问学生极不科学。是不是真正理解?主要取决于在这堂课继续往下进行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够在真正理解的程度上,解方程不出错才是定论。
"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继续引导学生。
一位女学生站起来像召开记者招待会那样很有礼貌地问:"老师,请问:解方程时,还写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那些步骤吗?"
老师说:"步骤啊?刚学习解方程步骤的名称可以写上。当我们做得熟练了,这些步骤名称可以不写。"
学生问:"老师,在解方程的时候,如果不写文字,一定要写变符号那步吗?"
"变换符号哪一步?说清楚。"老师似乎疑惑不解地反问。
学生解释道:"例1:5X-2=8,左边加2,右边也加2,这步写吗?"
教师说:"昨天我们写了,今天我们学了移项,你说写不写?"
"不写!"学生齐答。
"还有问题吗?"老师继续问。
学生说:"没有。"
以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交流,后来改成老师问,学生答的双项交流,今天则是师生互问互答的综合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善于表现、善于争先的良好心理素质。
"那么第三,你有什么要提醒的?"
一位学生说:"解方程一定要写上'解'字。移项要变号。"教师学生同时重复道:"移项要变号。"
另一位学生说:"我想提醒大家:如果方程的解是负的话要带上'-'号。"教师重复:"如果解是负数的话,这个'-'号要带上。"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想提醒大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繁分数,我们可以把中间的那个分数线写成'÷'的形式;如果不想写成'÷'号的形式可以乘上它的倒数,一定要把倒数写上去。"
老生强调说:"听明白了?"
学生答:"听明白了!"
一位学生补充说:"最后的结果,如果是分数的话,一定要化成假分数。"老师肯定说:"好,这个我说一下,可以化,也可以不化,但是你这个分数,必须是--,""最简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师生齐答。
"还有吗?--好你说。"一位男生得到老师的允许后说:"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两位数相除的时候,除号要写成分数线。""最后的结果,未知数X应该写在等号的左边,得出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
老师又强调说:"听明白了吗?"
学生又齐答:"明白了。"
这是"动乐爱创"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动"点,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体验。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在学生学到"火候",尝到"甜头"之后,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从而形成稳定兴趣,自觉学习,以"苦"为"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使之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善学,逐步主动自觉地学习,具有创造性的学习。
于是老师接着说:"现在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个方程。在解这个方程中,我们一起归纳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方程的步骤。"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上:"3X-2=X-8"的方程。
"好,先观察这个方程,看看这个方程整齐吗?"……
师生在互动、交流,共同探究这道方程的解法的氛围中。有四位学生举手回答过问题,尽管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有关"未知数移到等号的左边,已知数移到等号的右边"、"移项要变号"、"跳过等号要变号"、"解完以后要检验"、"解方程的步骤"等关键性的问题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决。
"好,今天我们做题的格式就这样了,如果你有创新的格式也可以,但你必须把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那么你们会检查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吗?""会--"学生答。
"也就是说,我们解方程不能有一个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你就是你做这道题的小'老师'。你会检查你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同学来做几道题。看课本155页,这四道练习题做到练习本上。找四个同学,在黑板上来做。"教师抄完四道题,走下讲台巡视了一下说:"每一步都要注意根据什么来做。"四位学生走上讲台后,老师又说:"现在呢,老师再找9个同学在后面的黑板上做。"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一道题的难易程度,陆续挑选了9位学生在后面的黑板上进行演板。由于学生活动空间的扩大,吸引得听课领导也同学生一样,转过身子面朝后黑板,就连副校长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跑到学生跟前,互动、交流、点拨……。
"好,在黑板上做的四位同学已经做完了。现在呢,你--,就是他们的小'老师',你认为他做对了,就给他打对号,如果你认为错了,就赶紧把他叫上来帮他改一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示出来,先下手为强,谁先上?"在这里老师给学生的是冲突、对手、权利、环境,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竞争、选择、感受。
先后有四位同学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帮助那四位同学改题,又有九位同学离开座位,在后黑板上改题。几位做错的同学都被一一叫上来,看着、听着、商量、讨论着自己做的题错的原因,以及改正的依据。
我认为这是一中最好的分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其一,这是自愿的;其二,这是有兴趣的;其三,这是具体的;其四,又是高效的。同学们那种专著的神态、认真的神情,以及当"学生"的虚心的程度、当"老师"的敬业态度,课堂上训练的内容之大、人次之多,都是我第一次遇到的。我心中暗喜;"惜时增效"的研究课题在这里闪现、闪光……。这由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教得生动机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开阔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学得生动活泼。
在教室后的同学还没有交流完的时候,教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再一次地对改讲台的8位同学做的、和改的正确与否。又再一次针对解方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现象进行了纠正和强调,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知识点在全方位的练习和多层次的训练中,得到了巩固和掌握。
"那么,现在要求你们,给同桌出题,原则是没有括号的方程。如果同桌之间出的两道题做完了,再出一道带括号的题来解。"这一次老师给学生的是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又有四位学生,走上讲台。无论是讲台上,还是讲台下,同学们都是两两之间相互出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这里,老师没有用"分组"的词语来命令,没有用"讨论"的词语来述说。但这种分组、讨论的效果是如上所述的。
让我们来看一看,学生在两两出题、做题、改题时,老师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的情景:老师走到一位学生跟前看了一下说:"这样做很好!这样做很好!"俯在一位男同学的身旁说:"那块儿错了。上面这个4X移项不移项?""不移。""不移,变不变号?""不变""-2移不移?""移。""移就得变成--+2是吧?""17移不移?""移。""-X移不移?""移。""跳过等号变成--还是-X?""嗷--,你这个问题一定要记住移项要变号。这道题会做不会做?""会。"在一位女同学身旁教师说:"最后,在做题的过程中就算我做正确了,也得检验。看移项这步,-7X是吧?"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施之以爱心和耐心的人格尊重,以及允许和善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善待心理。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思考题:4(X+0.5)+X=20-3问学生这个方程怎么解。老师是这样说的:"有兴的话试做一下,能不能做出来?""能--。"
"好!今天我们的作业是156页第一题,四道解方程。"老师小节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注意两点--""移项要变号,最后要检验。"学生深思熟虑地回答。
就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出了课堂,拓宽了问题的思路。
我的总体感受是:这节课老师和学生在有效的单位时间里,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当堂训练,针对课堂问题及时创造,依据个性差异促进发展。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了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同时老师还把握了课堂的创造机遇,让教育充满了智慧的挑战!
我还认为:这节课,一是突出了"精讲多练",哪些精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要练习,怎样练习效果好,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研究;二是突出了"学生活动",设计扩展性、发散性、创造性、训练性的教学,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算、答,据不完全统计:有23位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20位学生充当"学生"和小"老师"参与演板活动;三是突出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使之有效地获取知识。使课堂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教育舞台;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场所;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动探究问题的教育天地;成为教师的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才能进行充分展示的教育橱窗。
但是,客观一点讲,这节微不足道的是:1、教师的课堂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欠缺,今后注意普通话的准确性和减少运用感叹词;2、学生齐答的问题过多,今后注意课堂问题的思考层次。
总之,这节课,使参与者以"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身份,着实体验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人性魅力的所产生的课堂艺术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

更新:2003-02-10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