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观光西华山

作者:李金霞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育贤文学社 点击:4900

吮吸着深秋季节的自然风光,心中顿生一个纯朴的念头:整天让孩子去寻觅无限风光,还不如让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想法促使着我进行了一番细心的考察:利用几个早上在野外锻炼的机会找到了最适合的采风路线。

周日下午,我带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小不点,在幸福快乐中走进了野外课堂。

路经西华村时,一个菜园和庄稼地引起了孩子的好奇。我现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的分析正确。这里的菜品种繁多,长势诱人。尤其让孩子们惊叹的是:面对棉花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这些小树苗开满了白花,还有花骨朵呢。”我笑了。不怪孩子的判断失误,因为城里的孩子根本就没见过棉花。我告诉孩子:“这些小树叫棉花树,像花骨朵一样的东西叫棉桃,棉桃开出的花就叫棉花。把棉花摘下来,再通过多级加工就变成了我们的棉衣、棉被、棉鞋等保暖的用品。”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走到山坡前,一片火红的树迷住了孩子的慧眼,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红叶跟前,突然有个孩子问:“老师,为什么这些树的叶子下边是红色的,而上边却是绿色的”?我静静地告诉孩子们:“这是叶绿素在作怪呢!”孩子们睁大了眼睛,一个个鲜活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什么是叶绿素?”

“叶绿素与花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这种树叫什么名字?”

……

幸亏我早有防备,没有被这些家伙难倒。在火炬树前我们找到了大自然的美,此时满山坡的红叶和小柏树为这片热土穿上了美丽的秋装,也涌动了孩子们的灵感。他们吆喝着:“老师,能给我们采一片红叶吗?”看着孩子们那渴望和红叶说话的迫切眼神。我违反了规矩,悄悄地从最下端折了一枝 ,我们细细数一数,一枝竟然有14片叶子,这些叶子长长的、尖尖的,边缘还带着锯齿。我分明听见两个小女孩和小红叶的对话:

“小红叶,你为什么在山坡上生活?这里多寂寞啊!”

“你看,百花都走了,我留下接待你们,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我怎么会寂寞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看着孩子们痴痴地望着红叶,动情地和红叶交流,我心里产生一种无法比拟的涌动: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利用语言?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丰富的想象?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这一连串的问题震撼着我的心。

走过了火炬树,我们来到了长长的天梯前,这架天梯又高又陡又窄,我怕孩子们没有信心攀登。就故意说:“敢跟我登山的人上,不敢跟我登山的人留下。”

爱将不如激将。我一马当先,手握喇叭,开始了攀登。说实话,登到一半的时候,我两腿发软,气喘吁吁,真想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哪怕是几秒钟。可回头一看,好险啊!孩子们一个个像蜗牛一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我怎敢停步?就这样我们一口气登上了114个台阶。

当到达山顶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这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只有我们“呼哧、呼哧”的气喘声。看着一个个将要晕倒的样子,我喘着粗气对孩子们说:“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孩子们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这架长长的天梯,演绎着不怕陡峭,勇于攀登的精彩故事。就连在这里散步的老人也动情地说:“孩子们,继续走,美好的风景在前头。”我和孩子们感激地朝老人致谢!过往的行人被我们的举动吸引了。两口子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说:“请问,你们是不是在爬山比赛?”孩子们回答:“我们在体验生活,寻找大自然的美。”一家三口贪婪地目睹我们远去。只听到孩子爸爸说:“小军,看看这些孩子,他们多美!”

到了山顶,一片片、一丛丛的黄色的野菊花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我把他们分成小组去采野菊花,孩子们闻着野菊花的气息,采着野菊花的芳香,那份惬意,那份稚气、那份醉意让孩子们的确感受到此时此刻我们真正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好香啊!借我一只鼻子吧!”“好美啊,真想躺在这儿打滚儿!”“好舒服啊,多停留一会!”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语言,我也被眼前的美景陶醉。我开始引导孩子们观察野菊的颜色、形状,并数一数它有几个花瓣。为了引申野菊花的象征意义,我和孩子们进行了生命的对话:

“孩子们,今天冷吗?”

“ 好冷啊!”

“野菊花怕冷吗?”

“不怕。”

“为什么不怕呢?”

“因为他们具有不怕严寒的精神。”

“我们还学过一首《菊花》的诗,这首诗就赞美了菊花的高贵品质。”

 

“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今天我们在瑟瑟秋风中闻菊、观菊、采菊、议菊,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人就要像菊花这样。”


孩子们像放飞的野鹰,这个送我一枝,那个送我一朵。我简直成了美丽的花仙子。此时,我浮想联翩:每次外出,被一群活活泼可爱的孩子前呼后拥,似乎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孩子们围着我问天南海北,似乎是一个博古通今、学车五斗的智者。与这些孩子在一起,一双双期待、洞察的眼睛显得我“有权有势”。无悔的选择,让我的心灵憩息、依偎!

为了培养孩子们在嘈杂、艰苦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写作的习惯和意志,我特意给他们讲毛泽东小时候专门在人多吵闹的地方读书的故事。

就这样,孩子们就趴在条石上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习作。大家连一句怨言都没有,我呢,和孩子们一样,创作了这篇极具自然色彩的条石文章--观光西华山。

我的文章不算很美,但也是现场作文!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观察火炬林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半坡观红叶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这叫“火炬树”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攀登天梯真累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杨袁梦笑盈盈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杜益楠乐得欢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边采花边听讲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和菊花对话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陶醉在花丛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花香送老师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我是花仙子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田园风光美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趴在条石写作文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马上就成功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别了,美丽的西华山
更新:2008-03-20 20:17:2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