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6456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结果,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这种影响和制约具有教育、凝聚、激励、控制等主要功能,其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促进校园人的发展,正好与学校管理的的核心职能——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全面发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外,又因其特定的环境——校园,特定的人群——校园人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个性。校园文化不仅包含着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而且区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不同方面。显性文化因素包括校舍、设备课程制度等,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描述出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与“外壳”。而隐性文化因素是指:学校成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态度、学习目的等精神文化,这需要对学校各种活动反复观察才可以抽象出来,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与“内核”。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镜子,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学校管理、塑造学校形象、淘冶师生情操的系统工程,能够滋润广大师生的心田,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提高和培养。
    我们知道,学校是文化的集中地,是讲真理、重科学的地方,单纯的硬性规定和权力影响最不易发挥作用,更何况无论多好的规章制度,它的作用都要体现在能否被校园所接受。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体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算真正发挥了校园制度文化的控制作用。校园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管理而文化,为发展而文化。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法则是“软性管理”,目标是“校园人的发展”。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他生存在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中,而主导人行为的是“心”,则隐含在校园文化的隐性文化中。如何对待有形的人和无形的心,是校园文化的功能效应,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学校管理中,用正确思想教育人,用切实目标鼓舞人,用科学制度 管理人,用积极舆论引导人,用真情实感调动人,用完美形象感召人,用廉洁务实取信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以静态教育为起点,逐步上升为动态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充满了校园时空。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起指导性作用。办有特色的学校,做有魄力的校长,当有责任心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功效之目的。只有校园环境园林化、艺术化了,并让学校的显眼处的每一面墙壁都倾吐校园人的信念与理想、价值与奉献。使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极大地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才能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创特色、争一流;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形象地比喻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学习既使人睿智丰富、渊博深刻,又能使人举重若轻、潇洒从容,还能使人胸怀开阔、品格高尚。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这说明校园环境的创设能陶治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校园文化应该以园林化、艺术化为硬件指标,把精致、典雅、艺术的校容校貌奉献给校园人,让绿草、绿叶、花坛、画廊给师生营造一个四季如春的环境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内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景点,都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着“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学校的阅报栏、科技橱窗、文化长廊、名人名画的装饰设计——这些是学生课外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和整个学校环境相比,这些场所虽然面积不大,但材料、做工、内容都有所讲究,色彩要鲜艳,式样要多样,内容要丰富。门厅、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教室、办公室、语音室、电脑室、美术活动室等,要动和静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墙面、地面和天花板的色彩既要与大楼的整体色彩相谐调,还要突出个性,造成一种提高人的精、气、神的强烈文化气氛。只要学生置身于这美好的环境之中,其身心就能得到了舒展。其次学校的团队活动、班级管理,还应通过流动红旗、花木、卫生区责任到人的方式实行档案管理,让学生在劳动中品尝创造美的乐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的形成。只有才能这样引导学生把对环境美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创美行为,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活动中,使他们不断增强文明意识、组织纪律意识、主人翁意识。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对学生实施效率高、效果好的环境美育,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教育发展到今天,一般的中小学都有广播室,如果我们选择一些健康适宜的音乐作品在课间通过广播的播放,并且辅以音乐课堂教学,让这些音乐作品广泛传唱于校园,不仅可以调节师生们紧张的情绪,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学生耳濡心感,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这类音乐作品是很多的,比如《团结就是力量》可以使学生团结向上,形成强大的班级集体凝聚力;《运动员进行曲》可以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斗志;《歌唱祖国》可以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自豪感等等。马雅可夫斯基就曾说过:“歌声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们的思想火花。”作为校园文化的校园音乐,在育人方面比起空洞的说教来,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很应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环境美育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因素转化成学生保护优美环境、创造优美环境的动力。这是学生比美、创造意识形成的关键点。针对这一关键点,学校应确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渗透环境美育的三个最佳作用点:激发感知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和指导创美行为。大力普及美学知识,扫除美盲,开展多样审美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富美于各种教学之中,发掘各学科中的审美因素,因为德育使人形成高尚之美、劳动技术教育使人形成灵巧之美。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使全体同学学会求善、求真、求健、求美。信息技术讯猛发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才富”,知识愈来愈显示出的强在经济效能。要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就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无疑,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来传播文化显然落后了,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如电视、录相、录音、投影、计算机网络),创设出比较真实的校园文化交流的立体场面,才能促使学生置身于现代化的快节奏之中,获得最大的文化信息量。
    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作为校长、身为教师,就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从而达到校园文化的最佳教育效果。
更新:2002-10-05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