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格物班第二封家书

致良知格物班第二封家书
----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心田
亲爱的致良知平台家人们:
见字如晤。
中原的冬日,校园里的梧桐叶已落尽,光秃的枝干在天空勾勒出简劲的线条,别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期中表彰大会的暖意还未散去,中考结束的钟声又在提醒我们: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此刻,坐在办公室窗前,想起阳明先生“为学终身只是一事”的教诲,心中涌起万千感慨,愿与家人分享这几个月在栗盘小学的实践与体悟。
一、安全:良知在校园的基石
这学期,我们把“安全”二字刻在了心间。每天清晨,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校门,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良知的自然流露——保护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教育最根本的承诺。
我们组织了防震演练,当孩子们熟练地蹲在课桌下、有序疏散到操场时;我们巡查校园的每个角落,从消防器材到楼梯扶手,不放过任何隐患时;我们与家长反复沟通,建立共同守护的防线时——这一切,不正是“知行合一”最朴素的实践吗?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安全的责任心(知),必须化为具体行动(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当教育者以父母之心对待每个孩子,安全就不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守护。
二、教学:在事上磨砺的功夫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些日子,我们一边组织教师研读《学用论语》,一边将六五文集的学习融入教研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几位年轻教师主动找到我说:“校长,我们想尝试把《论语》中的智慧用在班级管理上。”
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孩子们处理矛盾的准则;“学而时习之”化作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具体行动。看着三年级的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见贤思齐’,向同桌学习了认真写字”,我深深感动——圣贤智慧正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更可喜的是,老师们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自觉。语文组的王老师,每天坚持在“华墨飘香”公众号分享教学心得;数学组的张老师,主动研究如何将心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这种发自内心的成长,正是阳明先生所说的“求理于心”后自然生发的力量。
三、读书:滋养心灵的清泉
“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这十二个字,已成为我们学校的座右铭。每天的晨读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论语》,琅琅书声穿过晨雾,那是校园最美妙的音乐。
在六五文集读书会上,老师们分享着各自的感悟。李老师说:“原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赵老师说:“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心印心’的教学。”这些真切的体悟,让我看到大家内心的成长。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老师开始动笔写作,记录教育生活中的点滴智慧。“华墨飘香”不仅是一方分享的园地,更成为我们“写书育世”的起点——虽然这些文字还显稚嫩,但每一篇都流淌着教育者最真诚的思考。
四、修行:在日常中体认良知
作为校长,我常常提醒自己:教育的真谛不在远处,就在每一个当下。备课时的精益求精,批改作业时的耐心细致,与学生谈心时的将心比心,同事合作时的真诚相待——这些都是“致良知”的功夫。
记得十月份,有个孩子因为家庭变故成绩下滑,几位老师自发组成帮扶小组,每天轮流陪他写作业、谈心。一个月后,孩子脸上重现笑容,在作文中写道:“老师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这就是良知的光辉,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点亮自己,温暖他人。
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我们追求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个平凡的教育瞬间都变成良知的实践。当老师用心备好每一堂课,用爱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最高境界的“知行合一”。
五、展望:向着光亮那方
站在岁末回首,我深深感恩。感恩致良知平台让我们相遇,感恩经典智慧指引方向,更感恩栗盘小学的师生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心即理”的深意。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携手同行:
深化安全教育,让校园成为生命绽放的花园;
精进教学质量,让课堂成为启迪智慧的道场;
坚持经典诵读,让圣贤智慧照亮成长之路;
推动读写结合,让“华墨飘香”传播更多美好。
亲爱的家人们,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圣贤的境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朝着光亮的方向前进。重要的是,保持那份“宁做真小人,不当伪君子”的真诚,在每一个教育现场真实地面对自己,踏实用功。
寒冬深处,正是积蓄力量的时节。待到明年春来,让我们共同见证: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每一份坚持都会开花,每一颗真心都会结果。
此致
温暖的拥抱!
您永远的教育同行者:惠先钦
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灯下
2025年11月19日
(谨以此信,献给所有在教育路上耕耘的同行者。愿我们都能“知行合一”,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唤醒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