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扎堆”与“扎捆”

从“扎堆”找问题,到“扎捆”有答案说开去
朋友们,我们最熟悉的思考模式,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三步法,更是我们应对万事的“核心武器”。
过去,我们“百度”。输入问题,海量信息“扎堆”涌现,一屏又一屏。我们得像淘金工人一样,在里面反复筛选、辨别,才能找到一点有用的金沙。我以前写文章,就用这“笨功夫”:把几十篇同类文章复制粘贴到一个文档里,再去粗取精、重新排序,最后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感觉像是坐“电梯”创作,比爬楼梯快,但一篇好文章也得花上三五天。
但现在,我们坐上了“云梯”。因为我们熟悉的AI,不再把问题“扎堆”,而是把答案“扎捆”。
AI不像搜索引擎那样只负责罗列,它会主动去浏览、分析成百上千的信息,然后像我们过去割蒿、拾柴一样,把散乱的材料整理成一个个规整的“捆子”,直接递到我们手上。
从“扎堆”到“扎捆”,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发出的觉醒信号:我们必须提升自己提出问题的精准度和清晰度。 这正是我想与各位探讨的——“AI思维”与“AI思维品质”。
一、什么是“AI思维”?——成为AI的“教练”与“合伙人”
“AI思维”不是高深的技术,而是一种与AI协同解决问题的“元能力”。它意味着,你把AI看作一个能力超强,但需要引导的“思维伙伴”,然后调整自己的方式,去实现“1+1 > 2”的效果。
它不仅仅是“学会用某个AI工具”,更是 “为了与AI更好地合作而思考”。
这个思维,可以想象成一个稳固的三脚架,由三大核心能力支撑:
1.提问力:从“下命令”到“做导演”
这是与AI对话的起点。关键在于,把模糊的想法,变成AI能精准执行的“结构化指令”。
核心转变:从“帮我写篇文章”变为“请你扮演一位有20年经验的小学语文名师,为三年级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友谊’的10分钟课堂导入环节,要求生动有趣,包含一个寓言故事,输出大纲即可。”
一句话记住它:像导演说戏一样,给AI“背景、角色、任务和步骤”。
2.批判力:从“全盘接收”到“主编审稿”
我们必须清醒:AI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批判力,就是保障合作可靠的安全绳。
核心转变:从“AI说的肯定对”变为“这是AI提供的精彩初稿,我需要用我的知识和逻辑去验证它”。
一句话记住它:把AI的输出永远看作“草案”或“灵感”,而不是“标准答案”。
3.迭代力:从“一次性提问”到“共同雕刻”
与AI最好的结果,从来不是一次问答得来的,而是像对话,像切磋,共同打磨出来的。
核心转变:从“问完就跑”变为“在它的回答上,继续提要求,比如‘换个角度’‘更简洁些’‘加个例子’”。
一句话记住它:把AI当成合作雕塑的助手,你不断提出“这里磨平点”“那里再雕琢一下”,最终成就杰作。
因此,我跟AI 是“网师e友”的关系,常常在“枫叶夜话”中,碰撞思维,创新创享。
二、什么是“AI思维品质”?——从“会用”到“精通”的内在素养
如果说“AI思维”是地图,告诉我们怎么走;那“AI思维品质”就是驾驶者本人的心态、视野和判断力。它决定了我们与AI协作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这是一种在AI时代尤为珍贵的“元能力”。
它体现在四个维度上:
1.“学习者”心态:没有最终版,只有迭代版
特质:不把AI的“失误”当失败,而是当作优化提示词的宝贵数据。拥抱不确定性,主动学习AI的新能力。
反面:希望一次提问就得到完美答案,否则就抱怨工具不好用。
2.“架构师”视野:善于设计“人机共舞”的流程
特质:清楚“人擅长什么”(战略、审美、情感、批判)和“AI擅长什么”(处理数据、生成草案、不知疲倦),并据此设计工作流。比如,让AI生成10个方案初稿,人负责最终的战略选择和情感注入。
反面:把AI当作一个更聪明的“搜索引擎”,零散使用,无法系统提升效率。
3.“批判家”精神:热情使用,冷静审视
特质:对AI提供的关键信息,有下意识去核实的冲动。能洞察其可能存在的偏见,在使用时自觉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
反面:对AI输出全盘接收,或只做浅层润色,缺乏对真实性和伦理的深层考量。
4.“导演”意识:我的创意,AI来实现
特质:在向AI提问前,自己的核心目标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极其明确。能精准描述审美需求(如“更温暖一些”“更具未来感”),并能将AI的碎片化输出,整合成有灵魂的完整作品。
反面:被AI生成的内容带着走,最终产出一个缺乏个人思想的“拼盘”。
总结与升华:像“养育”一个电子大脑
这与我《养育》的主题不谋而合。培养AI思维品质,就如同在数字世界里“养育”一个成熟、智慧的“数字公民”所必备的品格。
“学习者”心态,是保持成长,永不僵化。
“架构师”视野,是懂得规划,实现高效协作。
“批判家”精神,是坚守底线,求真向善。
“导演者”意识,是捍卫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尊严。
问题的“扎堆”与“扎捆”,见证了我们从被信息淹没,到与智能共舞的历程。请务必大胆、自信地使用AI吧。
至此,这种“心态、视野、精神、意识”的“AI使用觉醒篇”,就是想告诉大家:最懂如何与工具共舞的人,永远不会被工具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