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盏灯点亮乡村教育的星空——惠先钦校长的养成教育实践

用一盏灯点亮乡村教育的星空
——惠先钦校长的养成教育实践
尊敬的各位校长、老师们:
大家好!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坚守、关于点亮、更关于养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盘小学的惠先钦校长——他,也是我十多年前在南阳市教科所举办《信息技术36计——用为上》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十余年间,他持续关注着我的枫叶教育网站、公众号、视频号,将所学所思,化作坚守乡村、潜心育人的点滴创新。他的故事,正是“养成教育”理念在乡村沃土上最动人的诠释。
一、 引子:凌晨4:50的灯光与不灭的信念
此刻,请大家想象一个画面:豫西南社旗县李店镇的田野,薄雾未散,晨星微隐。一所乡村小学的值班室里,一盏灯在凌晨4:50准时亮起。灯光下,是惠先钦校长专注的身影。他翻开厚重的经典著作,准时加入一个名为“六五文集束脩师资培训”的线上读书会。朗朗书声,穿透黎明前的寂静,与窗外的虫鸣交织。这,是他2025年暑假普通的清晨,更是他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一载后,为自身、为师生、为脚下热土,又一次选择的“躬身播种”——播种文化的种子,养成生命的光华。
“我是栗盘村的孩子,也是栗盘小学的校长。”惠校长的话语,带着泥土般的质朴与深情。1994年,他从师范毕业,便毅然回到母校。三十一年如一日,他的根,像村头的老槐树,深深扎进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讲台、田埂、帮扶孤困儿童的路途,勾勒出他生命的轨迹。他始终坚信:乡村的振兴,教育的希望,核心在于人的养成,在于用优秀文化涵养心灵。
二、点亮心灯:经典诵读——养成教育的沃土
2024年秋,惠校长加入了“南阳市无孤读书会”。这像一束光照亮了他长期以来的思考。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大学》《论语》等经典的智慧,惊喜地发现: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正是解答现实困惑、指引人生方向、养成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中升腾:要让这光,照亮整个栗盘小学!
于是,2025年春天,“润心读书会”在栗盘小学诞生了。养成,从教师开始。每天中午,教师们放下粉笔,捧起经典,在多功能室进行30分钟的共读。窗外阳光明媚,室内书声琅琅,智慧在无声流淌,师者的心灵在滋养中悄然蜕变。同时,学校餐厅被巧妙地转化为“诵读园地”。值日教师带领孩子们,在饭香与书香交织的氛围中,诵读《论语》。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或许未能全然理解深意,但那抑扬顿挫的韵律,已然在心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开始了习惯的养成、语感的熏陶、品性的萌芽。每周五的分享会,则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里,没有评判,只有真诚的分享与成长的喜悦。惠校长坚信:“人人参与,都在锻炼”,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养成过程,终将结出丰盈的生命果实。
三、躬身垂范:自我精进——养成教育的引擎
暑假,本该休憩。但惠校长心中那盏求知、精进的灯从未熄灭。当他得知《六五文集》束脩师资培训班(240天,每日清晨5点开读,9000页巨著)的消息时,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是一场高规格、严要求的修行:严格的“共学规约”,诚意金制度,详尽的考勤、作业(心得、思维导图)要求……目的只有一个:排除万难,砥砺前行,养成深厚的学养与坚韧的品格。
惠校长深知其重。每日4:30起床,成为他的新常态。无论是在栗盘家中简朴的书房、学校值班室,还是县城“云染惠风堂”工作室,只要条件允许,他的声音和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线上会议室。后来,他更承担起轮值带班的责任,统计出勤、作业,督促学友。线上读不完?那就“线下继续读,音频发读书群”。这份近乎严苛的自律与担当,源于什么?源于他对经典的敬畏,对提升自我的渴望,更源于他那份“誓以此身,奉诸圣贤”的乡村教育者情怀——他首先在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自己,这就是最有力的教育!
周末,聆听薛春黎教授的梳理与引导,他如获至宝。他在心得中深情写道:“聆听薛教授的教诲,如久旱逢甘霖……深感:教育孩子,确乎是人生最庄严的战略!”他将经典比作沃土,滋养师生的“满腹经纶”与“仁孝之心”;他强调“严慈相济”,在规则中养成生命的慧光;他深刻领悟“束脩之礼”背后尊师重道、连接文脉的深远意义——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是对养成教育文化根基的坚定守护。
四、惠泽孤困:仁爱担当——养成教育的延伸
惠校长的身份不止于校长、学员,他还是“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社旗志愿者”。在帮扶中,他更深切体会到:物质的帮助是基础,但精神的荒芜、心灵的创伤,更需要一盏明灯去照亮,去养成内在的力量。
在经典智慧的启迪下,他找到了方向。他计划将经典诵读更深入地融入帮扶: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诵读经典故事,引导他们参与诵读活动。让那些蕴含仁爱、孝悌、坚韧、自强的古老文字,成为疗愈心伤、重塑人格的良药,帮助这些孩子在经典的浸润中“知书达礼、仁爱孝悌”;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担当,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尊师重道的氛围里,“懂得感恩与敬畏”。 这是对“养成”更深广的实践,是点亮生命、塑造未来的大爱。
五、惠风远播:星火燎原——养成教育的回响
惠校长的坚持,绝非孤军奋战。他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在悄然养成着一种氛围,一种力量。
于己: 9000页的攀登,是思想的淬炼与境界的升华。系统掌握读经教育理论,深刻体认儒家心性之学与文化使命,让他拥有了更强大的教育智慧和更澄澈的眼光。每日“五个一”(立志、读经、改过、行孝、行善)的修炼,让他的生命底色日益温润厚重——他养成了一个更强大、更智慧的引路人。
于校: 新学期的“润心读书会”和餐厅诵读,将因他汲取的新知(读经原理、务实操作、文化关怀)而焕发更强活力。教师的精神成长,将直接转化为课堂上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惠及学生,养成学风。 周五的分享会,将因他的引领碰撞出更深的思想火花。书香校园的根基,将扎得更深。
于人(师生与帮扶对象): 一位年过半百的校长,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凌晨即起,笔耕不辍——这本身就是最震撼的“身教”!它无声地告诉师生:学习是终身之事,经典值得敬畏。这种精神感染力,本身就在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对于孤困儿童,他身上因经典浸润而散发的平和、坚定与仁爱,就是他们灰暗生活中的暖阳,助力他们养成内心的秩序与希望。
于乡土文化: 惠校长是乡土文脉的自觉守护者。他深知,乡村的振兴,核心是人的振兴,是精神的挺立。在田垄上播种经典,就是用最恒久的智慧,浇灌乡村的精神家园,涵养淳厚的民风,养成“知书达理、仁爱孝悌”的新一代乡村建设者。 这是对“扎根乡村”、“服务群众”最深刻的践行。
结语:守灯人·育未来
各位同仁,惠先钦校长案头凌晨的灯光或许会熄灭,但他心中那盏由经典点燃、由信念守护的教育心灯,只会愈发明亮!这盏灯,照亮他攀登书山的路,照亮他往返家校的途,照亮栗盘小学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也温暖着孤困儿童渴望关爱的心房。
240天的共学,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在心灵沃土上的深耕。他甘愿做一名勤恳的“农夫”,以书为犁,以心为种,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一遍遍播撒着养成健全人格、涵养文化生命的种子。
他向往并正在创造这样的画面:“月光洒落窗前,灯火映照书案。父子静坐,一读一写,时光在此刻凝固。”这宁静美好的景象,正是养成教育追求的境界: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让源自经典的智慧、力量与光明,穿透时间的尘埃,在每一个生命里生根发芽,在乡土家园中枝繁叶茂,最终成长为支撑个体、温暖乡土、照亮未来的参天大树!
惠校长,这位我昔日的学员,今日的“守灯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养成教育,始于师者的躬身垂范,成于环境的持久浸润,贵在文化的深厚滋养,最终归于生命的自觉与担当。
各位校长、老师们:
天地之中一盏灯,照见古今“中”不中?惠校长这劲儿—— 真“中”!照亮了娃们的前程,扛起了乡土的文脉,守住了咱河南人骨子里最“中”的精气神!
让我们都来做这样的“守灯人”吧!在我们的校园里,点亮阅读之灯、经典之灯、仁爱之灯,用我们的坚守与智慧,去养成一个个有根、有魂、有光的生命!让乡村教育的星空,因我们点亮的每一盏灯,而更加璀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