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尊】研学实践点亮“养育”的三原色

【生命至尊】研学实践点亮“养育”的三原色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带大家回到2015年夏天,中原腹地灵宝市的山野之间。一群来自城市的孩子,在这里经历了一场名为“勇敢的心”的洗礼。八天时光,没有舒适的空调房,没有熟悉的电子屏幕,有的只是地坑院的烟火、高山果园的芬芳、金矿的轰鸣、溪流的清凉,以及无数个第一次的挑战。十年过去了,这场研学实践的生命力依然蓬勃,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养育》新书所强调的生命质量、生存能力、生活状态这三大核心维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教室之外,在双脚丈量土地、双手触碰真实、心灵拥抱未知的广阔天地间。
一、淬炼生命质量:在天地壮阔中涵养“精气神”
《养育》强调生命质量,关乎生命的韧性与高度,是内在精气神的充盈。灵宝夏令营,正是孩子们生命质量的“淬火炉”。
挑战极限,锻造勇气与坚韧: 想想那个七岁的张佳铄。山路崎岖,她跌倒流血,疼得大哭。但当她问“那我可以哭吗?”得到肯定后,她擦干眼泪,自己站了起来。函谷关再次跌倒,她的眼泪为“怕妈妈伤心”而流,而非伤痛本身。这份从“怕疼”到“怕爱自己的人担心”的转变,是生命韧性的拔节!溯溪、夜巡、雨中穿行……每一次突破舒适区的尝试,都是对“勇敢的心”最直接的诠释。当汗水浸透衣衫,当疲惫考验意志,那一刻迸发出的“我能行”的信念,是生命质量最耀眼的勋章。
拥抱自然,汲取天地灵气: 罗家河村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寺河山的高山果园,函谷关的千年道韵,大湖村的质朴风情……孩子们沉浸其中。这种浸润,是任何人工模拟环境无法替代的。清新的空气洗肺,壮美的景色养眼,虫鸣鸟叫悦耳,土地的芬芳醒神。在自然的怀抱中,被钢筋水泥束缚的感官被重新唤醒,被课业压力挤压的心灵得到舒展,生命的“精”与“气”得以滋养和充盈。 “凉灯的夜虫随我一同,在草场露珠中邂逅”——薛一凡诗中的意境,唯有亲历自然才能如此真切。
文化浸润,感悟生命厚度: 探访地坑院,理解“天人合一”的居住智慧;走进函谷关,触摸《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哲学源流;参观金矿冶炼,目睹“物华天宝”如何从平凡矿石中淬炼出璀璨光华。这些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文化密码。在实地探访中,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先民的智慧、劳动的价值,生命的维度由此拓宽,“神”的底蕴得以积淀。
研学实践,让孩子在挑战中强壮筋骨,在自然中涵养灵气,在文化中感悟深邃,从根本上淬炼着生命的质量与高度。
二、锤炼生存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激活“自理力”
《养育》新书将生存能力视为安身立命之本,而自理是其核心。灵宝夏令营,就是孩子们生存能力的“练兵场”。
生活自理,从“被照顾”到“我能行”: “我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什么整理东西啊、洗漱啊,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会做!”这是宸同学最朴实的收获。离开父母的羽翼,自己整理床铺、洗漱、洗衣物、管理个人物品,按时作息……这些日常小事,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至关重要。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口号变为现实,一种“我能掌控生活”的自信油然而生,这是生存能力最基础的基石。
问题解决,在“意外”中学会应变: 营地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湿透的柴禾难以点燃,影响了早餐进度(如李建设凌晨四点鏖战湿柴的经历);突如其来的降雨打乱了原计划;登山路上意外跌倒(如张佳铄)……这些“意外”不是麻烦,而是最好的课堂。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或参与解决(如协助处理湿柴),或学习调整心态(如接受天气变化),或练习处理小伤(简单包扎),在实践中锻炼着随机应变、克服困难的能力。 黄金冶炼过程不如想象浪漫带来的“失望”,恰恰激发了“石头里有没有金”的探究兴趣,这是问题解决能力的萌芽。
安全自护,在体验中建立风险意识: 溯溪时的互相搀扶、老师的“人墙”保护;夜巡时的手电光亮与伙伴同行;参观矿区严格遵守安全警示;警车开道、专业医护随行(王琳莎医生)等周密的安全保障,不仅提供了保护,更是一种无声的安全教育。孩子们在亲身体验潜在风险(如湿滑山路、陌生环境)的同时,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学习了基本的避险和求助方法,生存能力的“护甲”由此加厚。
研学实践,将孩子们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着他们动手、动脑、应变,在一次次“我能行”的实践中,生存能力这棵大树便深深扎根。
三、丰盈生活状态:在多元连接中绽放“真善美”
《养育》倡导积极的生活状态,指向生命的温度、广度与和谐。灵宝夏令营,为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注入了活水。
情感连接:从“自我”走向“我们”: 皮妞出发前担心没有熟悉朋友,短短几天却与小嘟、湉湉结成“三人组合”;孩子们一起夜巡的兴奋,一起野炊的欢笑,一起打石头的专注,一起分享发现的喜悦……在共同经历挑战与新奇的过程中,友谊悄然生长。离开熟悉的“小圈子”,学会与新伙伴合作、分享、共情,理解团队的意义,体验“我们”的力量,这是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让生活状态充满温暖的连接。
感恩之心:从“索取”到“体谅”: 看到凌晨四点厨房忙碌的身影(李建设、厨师们);感受到带队老师水中守护的臂膀(溯溪时的“人墙”);了解到营地工作人员变着花样做饭的用心(铁锅柴火饭);张佳铄受伤后想到“妈妈会伤心”……这些瞬间,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他们开始体察他人的付出,理解服务的价值,珍惜拥有的便利。这份感恩,让生活状态更具厚度与温度。
开放心态:拥抱未知,乐享过程: “孩子们每天晚上都会追着问,明天干什么?对每一天都充满期待!”这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是生活状态最动人的光彩。探索地坑院的奥秘,追问金矿冶炼的细节,对金店里的珠宝充满“一箩筐”的问题,甚至为一条“共经风雨”的冲锋裤(嘟妈的孩子)而津津乐道……研学实践打破了生活的惯性,激发了孩子对世界无穷的好奇和探索欲,让他们学会用开放、乐观、发现美的眼睛去拥抱每一个新奇的当下,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充满趣味。
研学实践,让孩子在广阔天地间建立情感联结,萌发感恩之心,永葆好奇与开放,让“真善美”的生命品质在生活中自然流淌。
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
灵宝夏令营的故事,绝非孤例。它生动地诠释了《养育》的真谛:高质量的生命,需要在大自然和社会的熔炉中淬炼;强大的生存能力,需要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战场上磨砺;积极的生活状态,需要在开放、连接和感恩的土壤中培育。 研学实践,正是架起这三者的金桥。
它让孩子们明白:
生命不止于分数,勇气、坚韧、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是更深的底蕴。
能力不止于解题,管理自己、解决问题、保护自己,是行走世界的底气。
生活不止于方寸屏幕,真诚的友谊、对劳动者的感恩、对未知的好奇,是幸福的源泉。
因此,我们呼吁:
学校: 将研学实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如“生命至尊”课程般“有人味儿、接地气儿”的项目,超越“景点打卡”,聚焦真实体验和能力生长。安全是底线,教育性是灵魂。
家长: 请勇敢放手,像皮妞妈、嘟妈那样,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克服“分离焦虑”,理解“脏裤子”背后的成长价值(如嘟妈幽默的鼓掌)。支持孩子走出舒适区,拥抱“可控的风险”。
同学: 请珍惜每一次走出校门的机会。带着好奇的眼睛,开放的心灵,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去提问、去合作、去感受。把每一次研学,都当作一次生命的拔节之旅!
十年光阴,灵宝山野间的足迹或许已淡去,但那份淬炼的勇气、增长的才干、收获的友谊、感悟的真情,早已融入当年那些孩子生命的血脉,成为他们面对未来的无形财富。这,就是研学实践穿越时光的永恒生命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多这样的“行走课堂”,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广阔的天地间,淬炼出更高质量的生命底色,锻造出更坚实的生存铠甲,绽放出更丰盈的生活姿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