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演讲】以经典养心,以文化育人

——从五天国学体验看教育本源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特别的经历——我曾隐姓埋名,以志愿者身份在郑州先锋教育的小学、幼儿园和六艺馆,进行了五天的沉浸式学习。在这五天里,我亲身体验了国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也深刻领悟了教育中“养育”二字的真正分量:养育孩子与养育自己,本是一条双向滋养、共同生长的河流。
一、根基之养:在无形中塑造人格气象
走进先锋校园,一种无形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五天十次《大学》的沉浸吟诵,让千年智慧在声波中苏醒;
五次餐前感恩仪式,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敬畏扎根心底;
十次虔诚的顶礼拜师,将尊师重道的传统刻入行为基因。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仪式,正是“幼儿养性”的生动实践——在0-3岁人格奠基的黄金期,以优美雅正的环境涵养心性,如同春风化雨。当孩子们在餐前真诚合掌感恩时,他们滋养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在灵魂沃土中埋下善的种子。
这种教育无声却有力,它告诉我:养育的起点,在于构建一个能自然呼吸文化气息的生态场域。人格的根基,在敬畏与感恩的日常灌溉中悄然长成。
二、经典之养:在诵读中激活文化血脉
先锋的课堂上,经典学习绝非机械背诵:
赵萍萍老师示范的“中国式读书法”,揭示了吟诵的奥秘——那是汉诗文传承千年的生命密码;
百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并无“朗诵”,唯有承载着情意与气韵的“吟诵”;
杜淑霞老师展示的犹太教育奇迹令人深思:3岁接触经典、5岁背诵《圣经》、7岁熟读《塔木德》,32%的诺贝尔奖得主背后,是终身经典教育的深厚土壤。
在先锋幼儿园,经典课程设计如清泉流淌:
小班浸润于《三字经》的韵律与《孝经》的温情;
中班在《道德经》的哲思中启蒙智慧;
大班则通过《声律发蒙》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
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以符合文化本真的方式激活文字中的精神气脉。当孩子们用吟诵调唤醒沉睡的汉字时,他们是在与千年前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三、共育之养:在智慧中点亮师生双心
国学教育之光,同时照亮了师者与学子的成长之路:
教师如春雨:王静老师巧用音乐口令,将秩序感化作美的韵律——洗手、站队、午休皆成教育契机。小班老师化身故事魔法师,在《弟子规》的“谨”与“信”中唤醒冬眠的小动物;中班课堂里,《道德经》篇章随转圈游戏流转,经典与童趣水乳交融。
教学有妙法:从专注指读的“盯住行啊”,到“映雪囊萤当勉励”的图文摆序,再到古琴五音“勾挑”中的礼乐启蒙,知识在具身体验中沉淀为智慧。
养育是双程:五天学习结束时,我站在台上分享:“这体验足以为我六十岁的人生做厚厚的精神铺垫。”最动人的教育,永远发生在师生灵魂相互照亮的时刻——当教师以经典涵养自身气象,其生命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
四、未来之养:在传承中培育时代新人
先锋教育的实践,回答了教育的根本命题:
为谁培养人?为赓续中华文脉、拥抱人类文明。
培养什么人?培养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素养、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中国好学生”。
如何培养人?以“立足中华智慧,强化经典教育”为根基,让“四个自信”融入血液。
这种教育,指向一种新生态学校的愿景:这里没有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只有根深中华、花开世界的生命气象。
各位同仁,教育之道,在“养”。五天的隐身学习让我看见:
养孩子,是在童蒙心田播下经典的火种;
养自己,是在为师路上永葆求知的热忱。
真正的教育者,既是辛勤的园丁,也是永远的学子——在养育他人的同时,不断重塑自身灵魂的版图。当我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吟诵《大学》,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我们已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传承。
愿我们皆能怀此信念:做扎根中国智慧的好老师,育面向世界未来的栋梁材。教育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师生在文化长河中共同溯游的身影——彼此唤醒,相互成全。
谢谢大家!
——源于枫叶教育网2018-11-19 05:57:21《【组图】隐身学习、探索国学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