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村”的教育大院看乡村尊师重道的民风

从“博士村”的教育大院看乡村尊师重道的民风
——养成教育的乡土实践与启示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乡村传奇——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罗庄村塔前自然村。这个户籍人口仅926人的豫南小村,走出7名博士、12名硕士、百余名大学生,成为闻名遐迩的“博士村”。而点燃这场教育奇迹的火种,是退休教师高级教师秦远晴带领家人们创办的“教育大院”。这座由老祖宅改建的乡村教育基地,正是《养育》中 “三生·三自·三观” 理论的生动注脚。
一、教育大院:乡土养育的精神灯塔
1. 初心:老宅里的教育革命
2017年,秦远晴退休后将老祖宅改造为公益教育基地。他和家人一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出困难、克服阻力,从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字一文,一图一画,一桌一櫈、一事一议起步,开启了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希望光明的建院工程。秦远晴老师的朴实心愿就是:“坚定不移、办好大院,让这里成为学海之灯塔、书山之落标。”
2. 六大育人模块的生态实践
大院创新构建 “养育生态圈” :
• 榜样室(展示20位“博硕学”三士的经历和“72字学子精神”)
• 红色基因墙(展示塔前村八位红色历史人物)
• 仲景三百园(展示100个中医小故事,100个中医小单方,种植100余种中草药,实践生命教育)
• 思源厅(展示优秀家风,经典家训)
• 读书廊(展示五字学习法、学生考情自主评析法和学生非智力因素自测法)
• 聚贤士(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脉传承)
截至2025年,已接待超万人次,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成为十多所大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硏学点” 。
二、《养育》理论的乡土验证:三生·三自·三观
1.三生融合:生命·生存·生活的交响
(1)生命教育:学生在百草园种植黄芩、柴胡,记录《药材生长日记》,理解生命规律;
(2)生存教育; 塔前村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第一人的“井水醒脑”,实现逆袭的突围之路;
(3)生活教育:村民秦振四 “博士之家” 的案例,印证 “粗茶淡饭养身,优秀家风养才” 的生活哲学。
2.三自赋能:自律·自学·自理的觉醒
(1)自律:“双博士之家”周荣安分享 “三无家规” :无手机游戏、无牌桌麻将、无寡味影视;
(2)自学:大院绘制 “学子星图” (百名学字走向国内外的分布图),激发孩童 “胸怀四海” 的志向;
(3)自理:“72字学子精神”中 “不记出身,勿被物役” 成为精神基因——村内学子昔时勤勉,不俾不亢,奋发图强。
3.三观铸魂:扎根大地的价值锚点
(1)榜样室将伟人画像与本村优秀学子照片同展,传递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皆能成英雄”的成长观;
(2)魏书生教授2025年考察时赞叹:“一个用生命在做教育”的生命观。
(3)授牌仪式为63个硕博家庭颁发 “硕博士之家” 门匾,培育 “成才报桑梓” 的家国观。
三、殊荣与启示:一盏照亮乡村教育的明灯
1. 教育大院2024年被授于“全国榜样文化教育基地”。
2.同年秦远晴、秦建臻入选“全国榜样教育百强人物”。
2. 养成教育的三大破题启示
3.学子精神的养育精华
(1)“敬畏生命→奋斗生存→淳厚生活” 的链条,恰是 三生教育从认知到践行的闭环;
(2)“惜时勤勉(自律)→脚踏实地(自学)→坚毅前进(自理)” 的进阶,正是三自能力在农家少年身上的拔节之声;
(3)而 “淡定从容→家国情怀→有为担当” 的精神图谱,完美诠释了三观塑造如何从个人修为升华为时代使命。
“教育大院” ——带有浓郁 “乡土味”的纯真 ,是秦远晴们躬身铺就的青砖路;这份 “真” ,是 《养育》理论在阡陌间的蓬勃生长。
四、养育之道:教育大院的时代意义
1. 高品质教育生活:从“有学上”到“学有道”
大院推动村民共识升级:
(1)“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读书改变命运,养育塑造灵魂!”
(2)开展“我与硕博面对面”“大小硕博手拉手”活动、 “志愿灯塔”(高考志愿公益指导),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田野。
2. 新生态教育实践:拆掉学校的“围墙”
(1)空间重构:读书廊延伸至麦田边,思源室与村老年协会联动;
(2)角色融合:退休教师(秦远晴)策划课程、优秀家长(周荣安)分享育儿经、退休民师(秦振杰)担任导师。
(3)开启“乡村教育直播间”: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号召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作讲师,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题,定期开播,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
3. 愿景:激活乡村教育基因链
“教育文旅带” :
(1)研学路线:教育大院(红色记忆、榜样室、聚贤室、读书廊、思源室、百草院)→博士之家→秀才祠堂→农耕文化→传统作坊。
(2)人才反哺:利用人才优势,利用“焦唐高速口”在村边的交通优势,开发“低空经济”“中草药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利用名医名师优势,开展线上线下就医问诊,帮教助学。
正如兴隆镇党委书记所言:“让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粉条变成金条,让薯叶成为黄金叶!”
结语:养育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教育大院的故事昭示着:
真正的养育不在精致的教室,而在唤醒生命的自觉。
当秦远晴老师用方言为村民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教育政策”,当孩子们在百草园抚摸自己栽种的药苗,当博士门匾在农家小院闪闪发光——我们看到了 “三生扎根乡土,三自拔节生长,三观向阳绽放” 的养育真谛。
最后,让我们铭记这座乡村教育丰碑的启示:
“以生活为课堂,以乡土为教材,以养育为信仰——让每粒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
谢谢大家!